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慕尼黑大学博德(Christoph Bode)教授来我所做学术讲座

作者:李征 来源:

                                      

会场(一)

会场(二)

201562日下午,应我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外国文学批评:文学史体现的资本语境与诗性资源”创新项目组邀请,慕尼黑大学英美文学系博德(Christoph Bode)教授顺访我所,并做题为“欧洲浪漫主义”的讲座,主要内容为关于欧洲浪漫主义的概念与未来。

 

博德教授的讲座以洛夫乔伊于1924年发表的论文《论诸种浪漫主义的区别》开始,该文声称谈论欧洲浪漫主义是无意义的,如果人们依然还要用“浪漫主义”这个词,那么就该用它的复数形式。但是大约30年后,纳粹时期流亡美国的捷克文学评论家韦勒克提出了与洛夫乔伊正好相反的看法。他认为在当时的欧洲处处可以找到对诗歌、自然以及人与自然间关系的同种想象、同样的诗歌风格、同样的语言使用方式——象征性的图象语言,这些现象清晰地将该时期与之前的新古典主义时期区分开。这两种观点鲜明对立,博德教授认为把浪漫主义的不统一性看做是对现代性挑战的一种反应而非一个问题会对解开这对矛盾有所帮助,欧洲的浪漫主义彼此间区别很大。

 

接着他列举了几种欧洲浪漫主义的具体表现:一些浪漫主义者在政治上要求进步,另一些则不;一些浪漫主义者具有全球性思维,另一些则推崇极端民族主义;一些人认为应当追随主体诗学,另一些则反对;一些人还停留在启蒙运动的传统中,希望能找到理性的更高形式;另一些则更注重自身的感觉;一些人,如德国的施莱格尔,认为小说是占主导地位的文体,另一些人则认为是诗歌,还有一些人,比如在西班牙,认为是戏剧。博德教授认为无须对这种不统一性感到不安,这只是一种面对欧洲社会现代化挑战的反应,就好比能让多台计算机同时运行,就可以更快地获得运算结果。在博德教授看来,这就是在欧洲浪漫主义中计算不同的可能,以寻求一个可行的答案。

 

不同的欧洲浪漫主义者并非只有唯一的相同元素,没有一个元素是所有人都具有的,博德教授又谈到了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概念。他分析了德国、法国、意大利、波兰等欧洲国家浪漫主义的特征。他将浪漫主义分为两种形式并予以举例说明:一种是指向自身的,即观察者的注意力和兴趣不会被指引向其他事物,而是会被引回到本身的事物之上;第二种是指向其他事物的一种历史范畴内的形式,浪漫主义的所有作品,包括文学,都显示出极高的历史觉悟。值得注意的是还存在上述两种形式的混合,博德教授认为十四行诗是这种情况的最理想体现。

 

讲座后,参加讲座的外文所学者就报告内容与博德教授做了深入交流和探讨。叶隽研究员表示博德教授的报告对在座的研究西方不同国家文学的学者们很有启发作用。他对“欧洲浪漫主义的复数形式”这种说法表示赞同,认为借助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理论对理解浪漫主义有很大帮助。他还向博德教授介绍了外文所前所长冯至教授的德国留学经历、科研成果以及十四行诗的创作,博德教授对此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其他学者如李永平研究员、涂卫群研究员等纷纷提问,与博德教授围绕“浪漫主义”,就歌德、荷尔德林、托马斯·曼、维特根斯坦“思想的河床”、现代与后现代,法西斯主义和太极等多个方面展开了热烈讨论。

 

 

网站导航 | 意见反馈 | 投稿指南 | 联系我们 | 招聘英才 | 出差审批表 | 法律声明 | 图书购置使用及保管审批单 | 保密知识宣传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联系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数字信息室 邮编: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