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德语文学研究分会

作者:杨稚梓 张晖 来源: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德语文学分会第十七届年会总结

1025日至27日,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德语文学分会第十七届年会在大连外国语大学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国内院校及数所国外大学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在这场学术会议上展开了交流探讨。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历史、民族与文学——文学中的德国”,正如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永平教授在大会开幕式致辞中所说,自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以来,随着德意志民族意识的不断觉醒和高涨,德国人不断追问这样一个问题:“何为德意志?”这是一个独特的德国问题,因为“什么是德国的”这个问题本身就很符合德国的反思气质,几百年来萦绕在德国政治、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可以说,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对它自己的最好回答。从文学视角探究德国人对德国形象的建构、言述和反思,无疑有助于研究者把握作者对自身及创作环境的认识。所以,各位参会学者在立足于文学文本的基础上,从政治、历史、社会、语言等多个角度切入“德国形象”这一会议主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这场为期三天的学界盛会的主旨报告分别是同济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吴建广教授的“浪漫作为德意志精神的本质——基于哲学、历史和文学的考察”、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分会副会长梁展教授的“‘世界正在建构当中……’:海德格尔后期思想中的艺术、历史和民族”、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副主任谢建文教授的“葬礼与旅行:德国想象一二”、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永平教授的“歌德和荷尔德林与德意志精神”以及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语言文学系主任黄燎宇教授的“漫漫西行?——来自三本大部头著作的德意志新解”。五位专家从思想史与哲学、文学史、历史和当代社会等多个角度入手,让听众领略了弥散在文学哲学中的德国精神。如李永平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德意志精神在本质上表现为“浪漫精神”,而浪漫精神的旨趣即对“理性”和人的主题精神的批评,试图重建人和自然的统一,德国文学和思想界的两座丰碑歌德和荷尔德林从不同方面体现了这种浪漫精神。黄燎宇教授在大会最后一天作的主旨报告则向听众介绍了德国近年出版的三本文史类巨著,结合德国历史与实证探讨三本书中论述的德国民族性,展现德国在本源气质和精神西化之间求索的漫长道路,引领参会人员从过去两天内共同探索的浩浩文海走向当下世界。

在五场主旨报告之外,与会学者被编为四个小组进行讨论。在小组中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作报告的大多是中青年学者和在读硕博学生,大家用年轻人的新视角瞄准了德国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方方面面。小组报告的研究对象既有16世纪的故事书《浮士德博士的故事》中魔法概念对“个体性”的建构作用(柏林自由大学魏子扬:“‘我将作为一个亦正亦邪的基督徒死去……’——16世纪的魔法与浮士德故事”),又有最新出版的当作小说对东西方话语主题和纳粹历史反思的表述(华中科技大学谭渊:“‘他者’的挑战——《蛮夷的上帝》中的野蛮与文明话语”;海德堡大学宋鑫:“金发犹太女捕手:施黛拉——从法庭档案到小说文本的‘’历史重构”等);研究主题广博至童话这一文体的民族性(清华大学张叶鸿:“文学史背后的认知机制:作为‘民族文学’的童话”),精细如一个概念在一组诗歌中的含义(图宾根大学陈郁忠:“论荷尔德林‘父国’概念中的多重含义”);研究角度古典如十八世纪学人对古代史诗的接受史(北京大学李睿:“<尼伯龙人之歌><伊利亚特>——十八世纪德意志学人对<尼伯龙人之歌>的重新发现”),当下如机器人理论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程林:“霍夫曼的早期机器人叙事与德式‘恐惑美学’的理论构建”);此外还有数场报告关于中德文学的互文性关系(郑州大学王勇鹏:“德语文学对郭沫若的影响研究“)及德国文学的中文译介(郑州大学钱珏珮:”钱春绮诗歌翻译策略研究——以<浮士德>三联韵体诗为例“和郑州大学罗曼:”乔治·斯坦纳翻译四步骤下的译者主体性——以<茵梦湖>三个中译本为例“)。大量内容详实的精彩报告得到了参会人员的热烈反响。

这次学会得到了大连外国语大学的大力支持,大外副校长常俊跃教授出席年会开幕式并致辞,他对此次会议推动德语文学发展的积极意义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强调了德语文学的历史意义和如今在世界文坛的重要地位,希望与会学者能够站在新的广度和深度上畅所欲言,为中国德语文学研究界的发展提供新鲜活力。正如常教授期待的那样,与会学者们在这次年会上交流心得,沟通想法,碰撞出了精妙的思想火花。这次会议上的交流想必会对各位学者今后的研究工作乃至中国德语文学学界及中德文化交流的发展进步产生极大的积极影响。

本次会上还为冯至德语文学研究奖的六位获奖人举行了颁奖仪式,获奖人分别是:

胡蔚(北京大学)《中国,浮士德何为?——当代中国启蒙话语中的歌德〈浮士德〉》及

杨宏芹(社科院外文所)《格奥尔格与法国象征主义》(一等奖)、张晓静(社科院外文所)《作为救赎的音乐——以歌剧〈洪堡亲王〉的脚本创作为例解读因`巴赫曼的音乐诗学》及

安尼(首都师范大学)《从“尽职的快乐”到“茹格布尔的失败”——对〈德语课〉中“尽职”话语的再思考》(二等奖)、邓深(清华大学)《“开明专制”的内在矛盾——试析维兰德小说〈金镜〉(第二版)的“宫廷谈话”情节》及卢白羽(北京大学)《莱辛研究在中国》(三等奖)。

 

 

 

 

 

网站导航 | 意见反馈 | 投稿指南 | 联系我们 | 招聘英才 | 出差审批表 | 法律声明 | 图书购置使用及保管审批单 | 保密知识宣传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联系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数字信息室 邮编: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