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变化与危机中的世界文学峰景2019年外国小说年度好书盘点与思考

作者:苏永怡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1世纪已经走过20个年头,在新千年里,科技迅猛发展,世界各国联系日趋紧密,人类也面临着环境污染、老龄化、性别不平等、经济低迷等问题。2019年的世界文坛紧扣时代脉搏,对这些问题作出了回应。在2019年众多的新作中,有哪些作品特别值得关注?在一年一度的《外国文学动态研究》杂志“为你推荐一本书”活动中,15位具有深厚专业素养的外国文学专家,如期从世界11个主要语种的作品中遴选出了15部年度佳作。

笔者依据这份年度好书的书单,试图探寻世界文坛律动的脉络,在2019年外国文坛巨大而模糊的地图上寻找到某些亮点。有的亮点也许很快就熄灭了,但毕竟留下了短暂的亮光,有的亮点还会继续闪耀,为文坛的延伸留下路标。而这些路标,也许终会成为我们丈量人类精神空间的提示。

文学的现实立场和担当意识 

新世纪以来,全球各地联系日益紧密,伴随着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难民潮与非法移民、恐怖袭击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美国、法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日本等国的极右思潮复苏,全球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逆全球化”及“脱钩”的声音此起彼伏,伴随“修墙”之举的是民族主义的再次抬头。2019年的世界文坛相继涌现多部以此类问题为主题的小说,体现了作家对当今社会的敏锐观察和深入思考。

葡萄牙作家鲁伊·津克对欧洲日趋汹涌的排外思潮展开了思考,其作品《合格法西斯手册》兼具小说和杂文的特征,以暗含多元文化的混杂性。作家采取近年流行的DIY手册方式,以戏谑的笔法列出本土极端保守主义分子需要学习的整套课程,对“脱钩”鼓吹者的鸵鸟心态及极端保守主义思想进行了讽刺。作品告诉人们:不宽容必然引发极端主义。

英国作家麦克斯·波特(Max Porter)的《兰尼》(Lanny)描写英国脱欧后,在伦敦附近一个小村庄发生的“幽灵”绑架5岁男孩兰尼的悬疑案。作家用 “幽灵”象征英国,讲述了一则英国脱欧的寓言。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英国人对危机的反应,看到了村民们的疯狂行为,看到了代表“英国性”的乡村的阴暗面,英国人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排外思想在作品中得以展示。《兰尼》属于2018年后英国出现的“后脱欧”乡村悬疑小说,在叙事、排版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却并不晦涩难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2019年恰逢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80周年,也是被称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奏的西班牙内战结束80周年。智利女作家伊莎贝尔·阿连德的《大海中的长花瓣》通过一艘轮船将西班牙内战和智利军事政变这两段20世纪的重要历史串联起来。1939年西班牙共和国政府战败,聂鲁达帮助2000多名流亡者前往流亡者的伊甸园——智利。阿连德以此为故事背景创作了该小说,也是向诗人聂鲁达致敬。由于皮诺切特政变,一度过上和平日子的流亡者不得不再次流亡。这部跨越60年的历史书写视野广阔,不仅再现了战争中的生灵涂炭,更对宏大历史中的人生悲欢进行了生动描摹,而书中“血色洋葱”和“长满鳞片的女孩”等颇具魔幻色彩的形象细节,又让读者辨识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基因”。作家在历史书写中映照出当今的国际现实,表达出了文学的现实立场和担当意识。

紧随Me Too的女性困境书写 

2018年兴起的Me Too浪潮在文学上也有诸多响应,令人瞩目的文坛盛事——诺贝尔文学奖也因Me Too运动的波及而在2018年暂缓颁发,导致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出现了“双黄蛋”的奇观。2019年,韩国、日本、波兰、德国、法国、英国等国的女性作家力量更加凸显,她们对世界和自身的关注、对更加平等的两性关系的探求从来就没有停歇过。

在日本女作家今村夏子的《穿紫裙子的女人》中,爱穿黄色开衫的“我”,因对一个始终穿紫色裙子的孤单女人感到好奇,千方百计窥视对方的生活。然而,随着情节的发展,“我”终于发现,自己的境遇其实比穿紫色裙子的女人更加孤单和悲惨。作者出生于1980年,属于日本“就职冰川期”一代。小说结合作家的亲身经历,呈现出日本“80后”孤独而艰难的生活画面,所涉及的打零工和失业等问题在经济不景气和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日本引起了广泛的共鸣,作品也由此获得第161届芥川文学奖。

阿曼女作家朱赫·哈尔西的《月亮的女人》以不凡的声誉斩获了2019年国际布克奖,这也是阿拉伯作家首次获得该国际大奖。小说以三姐妹的人生经历和一系列出身不同、性格坚毅的女性形象,串联起了阿曼从殖民时代结束至今的漫长历史,如万花筒一般折射出了丰富的国家历史、坚韧的民族精神和温和的文化氛围,确如评委会所说:“小说从一个家庭开始,而其结果是你可以看到整个世界。”阿曼是一个海湾小国,而《月亮的女人》让我们看到了世界边缘的耀眼之光。

爱尔兰“90后”作家萨利·鲁尼(Sally Rooney)的《正常人》(Normal People)也是一部以女性视角书写青春和爱情的成长小说,男女主人公分分合合的爱情从小镇延续到了大学。作品真实地描写了当代英国年轻人的情感关系和成长困惑,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2019年英国图书奖年度最佳图书奖、爱尔兰年度图书奖,并被译成40余种文字,而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热播也成为英国2020年春季的“文艺事件”。

在德国,卡伦·杜维也与其他女作家一起构成了2019年德国文坛靓丽的风景线,迎来了德国评论家所命名的“女性叙述的伟大时刻”。卡伦·杜维选择了德国家喻户晓的19世纪女诗人安内特为主人公,以感性而细腻的笔触在《安内特小姐短暂的夏天》中聚焦安内特1820年所经历的一个夏天,通过描写终身未婚的诗人在这个夏天的感情纠葛,展现了女诗人在种种世俗偏见和宗教束缚中的挣扎,描绘了一幅19世纪初的德国社会历史图景。

书写平凡人生 观照个体人性 

再现平凡的人生是文学的重要使命之一。2019年外国文坛所出现的多部描写普通人生活的佳作也非常值得关注。这些作品聚焦平凡人的平凡人生,描写了人生之不易和普通人在人生困境中西绪弗斯式的悲壮,将文学的观照指向个体与人性。

法国作家让-保罗·杜瓦克的《大家并不是以同样的方式活在世上的》以细腻的笔触描摹了普通人的人生哲学。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囚犯,他一次次地遭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在幻灭中驻足于人生路上的美好与温暖。作品哀而不伤,带给读者一种“人生值得”的希望。同样,意大利作家桑德罗·韦罗内奇的《蜂鸟》也是一部凄美而充满希望的作品。主人公是一位50多岁的眼科医生,面对生活接二连三的变故,他显出了蜂鸟般惊人的力量。作家由个人的命运扩展到一个时代,展现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意大利社会环境的变化。小说因展现了痛苦中幸存的平凡人生哲学而广受好评,被认为是意大利近年来最好的小说之一。

在南美洲,巴西作家伊塔玛尔·维埃拉·儒尼奥尔的《歪梨》同样通过两姐妹的回忆,展现了当地女性对父权制度、土地分配制度和奴隶制遗存问题的反抗。作家儒尼奥尔是一位从事非洲与民族学研究的博士,其写作素材大多源于他对当地农村的调研。作品对巴西贫苦农村地区生活的描写极具现实感,虽聚焦女性生存困境,却全面地映射了当代巴西社会的种种问题,如一部体现传统与现实、阶级与族裔、斗争与诗意的交响曲,深得巴西读者与评论界赞许。

虚构:一个越来越现实的指涉写 

2019年韩国小说的出版总量比2015年缩减了30%。随着互联网及图像媒介的兴起,纸质文学正面临着巨大挑战。基于互联网和媒介的挑战,作家们在想象的空间里纵横恣肆,围绕文学形式、语言技巧等展开了一系列实验,大大地拓展了文学写作的可能性。

获2019年度普利策小说奖的美国作家理查德·鲍尔斯(Richard Powers)独辟蹊径,在《上层林冠》(The Overstory)中描绘了一个隐秘的植物世界,充满想象力地书写了人类与植物的关系。小说涉及的主要人物均与树木有着密切联系,在小说中树木不再是人类凝视的他者,而是生命力旺盛的生命个体。作品涉及大量植物学知识,挑战了人类中心主义主体观,重塑了生态文学的写作地貌,是近年来美国生态文学书写“植物转向”的潮流之作。

2019年,波兰女作家托卡尔丘克获诺贝尔文学奖,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到这个人口不足4000万的文学大国。波兰文坛早就不乏托卡尔丘克的追随者,因其获奖,托卡尔丘克的创作风格以及女性写作得到了进一步认同与强化,出现了所谓“托卡尔丘克效应”。评论家达留什·诺瓦兹基通过深入分析近年出版的150部波兰女性小说,认为斯沃维克的《冬休期》是2019年最好的女性小说。《冬休期》描绘了一个诡谲魔幻的波兰小镇,作品中充满了各种灵异事件,伴随着叙事的展开和幻象褪去,作家揭开了被幻象隐匿的罪行。这部作品展现了作家瑰丽的想象力,同时也是对男性主导的波兰社会的批判。

俄罗斯女作家叶甫盖尼娅·涅克拉索娃的《卡列奇娜—马列奇娜》是一部“新莫斯科神话”。作品中11岁的卡佳家境贫寒,饱受校园暴力之苦。处于生之绝境的她与厨房里的女妖结盟,开启了一段冒险之旅。这个颇具奇幻色彩的故事实际上是一部极具现实意义的教育小说。借由古老神话而衍生的当代故事,将原生家庭、校园霸凌等关涉儿童成长的普遍社会问题引入虚拟的想象世界,是对现实关切度的另一种提升,也是对虚构的现实指向性的探索。2019年俄罗斯文坛的亮点是“三十岁一代”作家的集体发轫和神话题材作品突出抢眼,而《卡列奇娜—马列奇娜》是兼具两个亮点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韩国文学素以贴近现实、直击社会弊端令人瞩目。而2019年的韩国文坛却以金草叶的一部科幻小说集《如果我们不能以光速前行》引起文坛关注。一个因机缘巧合被留在空间站的科学家的故事,足以令读者产生无限的遐想,其实这个科幻故事的外衣之下依然是人间的悲欢。作品之所以令人称赞,是因为它既有科学的理性底色,又充满瑰丽的想象,且关注了科学、未来和伦理等重大问题。

与韩国的虚构作品有所不同,阿根廷作家罗德里戈·弗雷桑重拾富含哲思的阿根廷传统,2019年推出了虚构中嵌入大量哲思和文学评论的《回忆部分》,试图通过呈现作家的心灵世界而唤起人们对阅读和书写的重视。

2019年是本世纪的第20年,世界的变化在加速中令人愈加目不暇接,这一年的文坛也依然精彩纷呈。面对新的挑战,文学依然与时代紧紧相随,成为思考现实不可或缺的场域。从以上佳作可以看到,历经20年的洗礼,新世纪的世界文坛依然是在变化与危机中寻求温暖与希望,在回望历史的悲喜中探求未来的方向与路径。借助于想象与语言,文学依然在不断地为人类构建美好的精神家园,提供应对现实的勇气与力量。

 
网站导航 | 意见反馈 | 投稿指南 | 联系我们 | 招聘英才 | 出差审批表 | 法律声明 | 图书购置使用及保管审批单 | 保密知识宣传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联系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数字信息室 邮编: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