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定性为主 定量为辅

——更好发挥职称评价的“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
作者:陈众议 来源:《中国社科报》

                                             

国家人社部和我院《关于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已于20191011日正式发布。该《指导意见》以问题为导向,针对我国职称评审中的一些突出问题提出了改革意见,必将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和“三大体系”建设发挥积极的长效作用。《指导意见》强调:“注重论著质量,淡化数量要求,改变简单以出版社和刊物等级等判定成果质量、评价人才的做法……”这一要求切中肯綮,是改变目前简单量化的重要举措,必须切实贯彻落实。

职称评审直接关系到学术评价和学科建设,大至国家意识形态和学术生态,小到个人问学方式和学术情趣,无不受其影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职称评审切忌只看论著数量,不看成果质量;只问论文出处,不问内容优劣。毋庸讳言,在目前职称评审过程中,的确存在着学术评价简单量化,特别是简单套用“核心期刊”(SSCICSSCI),以及盲目“国际化”等现象。这些现象显然不符合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而且存在价值标准阙如和审美取向混乱的隐患,亟待尽快扭转。

首先,简单取法“核心期刊”并不科学。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目前的“核心期刊”主要倚重“影响因子”。而所谓的“影响因子”也即被引用率,但显而易见的是被引用频次不等于学术质量,尤其是一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还不能立竿见影;更何况一些“核心期刊”为了追求高引用率,不惜过度自引,甚至结成同盟互引,其客观性和有效性存疑;其二,期刊声望不代表其每一篇论文的质量。囿于众所周知的人情因素和稿件本身的差异,“核心期刊”也难以做到“十个指头一般齐”。至于个别权力寻租或利益交换则已然蔓延到了国际自然科学领域,遑论蕴含文化价值和意识形态的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其三,互联网在学术和科技资讯传播方面已经打破了引用率和“核心期刊”的垄断地位。2015年国际数学大奖获得者、俄罗斯数学家佩雷尔曼的成果便是在网上(arxiv.org)发表的。最后,唯“核心期刊”和盲目推崇项目基金必然导致“短平快”心理,而这不利于营造出精品、出大师的学术氛围。“独上高楼成一统”的问学方式已经难以为继。新时代呼唤为人民、为民族复兴做学问,后者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基本功和足够高的境界上。正所谓“己犹不擅,何以善人?”我们或可从屠呦呦获奖这一事例得到一些启发。诺贝尔科学奖固然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但作为科技界公认度较高的奖项,屠呦呦的获奖多少给出了如何解决个人与国家、国家与世界,以及个体与集体、眼前与长远等诸多关系问题的一个向度。

其次,唯“核心期刊”,以及成果简单量化和简单“国际化”不仅必然导致价值标准缺失,而且正在使研究方式走偏、使年轻学者陷入困境。谁来检验成果质量、拿什么检验“核心期刊”论文、如何判断其是否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学科发展规律,等等,这些难题亟待破解。我们尤其要警惕将学术论文八股化视为“标准化”、将西方化视为“国际化”,以及形形色色的简单化、泡沫化问题。不解决这些问题,难以推进理论创新,也难以做到“四个自信”。当然,摈弃简单量化并不意味着不需要一定的成果数量,“十年磨一剑”也不等于只闻磨刀声、不见剑光影。

最后,“核心期刊”标准盲目“国际化”存在意识形态风险。目前,一些期刊正在推进以进入美国检索系统A&HCI为目标的“国际化”,而进入这一系统的先决条件是刊物必须用相当篇幅刊发外国学者的英文著述。即使这些著述不存在意识形态问题,也犹如鼓励或片面追求SSCI论文,不仅不利于弘扬以中文为核心的母体文化,而且潜伏着唯美国或西方马首是瞻,以及自我意识形态破相和民族文化安全的巨大风险。

总之,要充分发挥职称评价的“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引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朝着致力于强健和发展母体文化、为民族复兴凝心聚力。为牢牢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权,各单位、各相关领域应在《指导意见》以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职称评价基本标准》的基础上,分类细化,制定实事求是、符合学科发展规律的具体且可操作的定性定量标准,以便完善评价体系、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大繁荣大发展。

网站导航 | 意见反馈 | 投稿指南 | 联系我们 | 招聘英才 | 出差审批表 | 法律声明 | 图书购置使用及保管审批单 | 保密知识宣传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联系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数字信息室 邮编: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