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蔡耀明学术讲座

作者:常蕾 来源:

 

2017411日,台湾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蔡耀明先生应邀来外文所讲座,题为“佛教经典的‘空观’在说什么”。蔡耀明先生2017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担任客座教授,研究领域为印度学、佛教学,尤为重视以梵文为基础、以经典为核心的佛教学研究。梵文研究中心主任黄宝生先生、外文所东方室主任钟志清研究员,以及来自宗教所、语言所等研究人员和学生参加了此次讲座,讲座由常蕾主持。

“空观”是佛教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内涵殊难把握的哲学范畴。此次讲座蔡教授从梵语词śūnya(空)的基本含义入手,分列śūnya的基本含义分别是数目字0、空洞、虚有其表、欠缺存在物等。随后,蔡教授博举中文和巴利语的阿含诸经、般若经和如来藏系统的相关经典,逐步详析这些经典中“空”和“空观”的含义。在佛典中,“空”并非是“无”或“不存在”,“空”的对立词是“不空(aśūnya)”或“自性(svabhāva)”。在汉译《杂阿含经•第296经》和巴利语的《缘经》(Paccaya-sutta)中,“缘起”与“缘所生法”的论述揭示出因缘所生成的法都是无自性的,因而是“空性”。在般若经系统中,更强调空观而不安住,不安住于物质、感受、概念、心意的造作和分别式觉知,也即是不安住于色、受、想、行和识,直至不安住于无上正等菩提。在如来藏系统中,“空如来藏”有“空”的一面,也有“不空”的一面。从生命哲学的角度来看,“空性”是佛教的解脱道和菩提道之所以成立的前提。

报告结束后,黄宝生先生从梵文研究的角度点评此次讲座的亮点,并鼓励前来参加讲座的研究生掌握梵语巴利语等原典语言,拓深研究领域。最后,蔡耀明教授极富启发性地回答了与会人员的相关提问。

 

                                        

网站导航 | 意见反馈 | 投稿指南 | 联系我们 | 招聘英才 | 出差审批表 | 法律声明 | 图书购置使用及保管审批单 | 保密知识宣传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联系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数字信息室 邮编: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