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4
内容提要
第5-34页
王中忱
小说体的“茅盾论”与冷战状况下
新“世界文学”的探索:以堀田善卫《齿轮》为线索
日本“战后派”作家堀田善卫曾以基于上海生活经验创作的系列“中国故事”而被誉为“国际作家”。在其前期小说中,堀田有意识地采用了把同时代中国文学文本引入自己作品的写作方法。本文从实证性角度考察堀田小说《齿轮》与茅盾小说《腐蚀》的互文关系,分析堀田通过续写和改写《腐蚀》所表现出来的对中国革命的同情与理解,特别是他对冷战状况下反共意识形态的回应,从而矫正以往战后日本文学史有关堀田文学“国际性特色”之叙述的空疏和暧昧,并进一步指出堀田善卫以独特方式书写的“茅盾论”也是他探索构建新型“世界文学”的一环。
❖
张春海
第34-59页
代有中华之统?
——朝鲜后期精英的自我定位与“中国”认知
明清鼎革对朝鲜精英的观念世界造成了重大冲击,加之半岛文明的高度发达,一些知识精英过度强调“中国”的文化维度,产生了朝鲜可取代中国、据有正统的“大中华”观念;然而认为朝鲜应以复兴中华为己任、占取中国正统乃为僭越的“小中华”意识仍居于主流。主流精英的“小中华”观念由“中国”在文化维度以外的地理与族群维度所决定,符合儒家华夷之辨的基本义理。在此种义理之下,“中国”只能存在于中原,“中国”君主只能由“中国人”担任,朝鲜不能取得“中国”正统,但可因“中国”的“夷狄化”而由自身的“小中华”身份接续中华文明的道统。
❖
冯 伟
第60-86页
遗产再利用:非剧场历史空间中的
贝克特女性题材戏剧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爱尔兰戏剧从业者愈发热衷于在剧场之外的空间上演戏剧作品,以突破剧院体制的限制。SJ剧团的作品《城市中的贝克特:女性发声》将贝克特四部女性题材戏剧置于民族主义背景深厚的乔治亚式家庭住宅,利用建筑空间本身的物质要素,视觉性地凸显贝克特原剧中的禁闭性,揭露爱尔兰女性被家庭困住、被宏大叙事客体化的境况。此外,作品也通过嗓音这一听觉要素,以贝克特“不可能的主体”帮助被禁闭的幽灵发声,并邀约观众成为见证者,激发转变性行动。通过重新利用过往的遗产,作品赋予抽象的贝克特剧作以具体的爱尔兰历史内涵,生成了有别于主流的另类遗产话语,并尝试进一步建构影响当代和未来爱尔兰身份认同的文化创伤。
❖
包慧怡
第87-108页
定位自身:古英语《东方奇谭》手稿中的
东方想象与怪物生成
盎格鲁-撒克逊人对家园与他乡、自身与世界的相对位置的感知与今日英国人大相径庭。虽然中世纪英国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地理学著作存世,这些认知却在一些古英语异域志和志怪录作品中半虚半实地保存了下来。本文聚焦两份十一世纪古英语《东方奇谭》抄本原文,将它们置于同时期一系列历史文本的语境中,检视其中对东方、中心、边地等概念的含蓄界定。通过被构建为他者的“怪物”这一贯穿全书的线索,本文试图结合盎格鲁 -撒克逊平信徒的身体伦理观和罪罚观,探索隐藏在他们异域想象深处的多重缺失感,解读他们在对东方异乡及其居民的描述中透露出来的主体身份焦虑。
❖
王承教
第109-126页
寻找金枝:庞德的《在地铁站》、
《诗章》之《一》与古典文学传统
庞德在《漩涡主义》一文中的创作说明为理解其诗作《在地铁站》提供了一把钥匙,但也限制了这首诗歌的解读方向,以至于绝大部分解释只强调诗歌中“崭新的”现代生活体验。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和文献疏证,本文从古典接受学的视角将《在地铁站》里“黑树枝上花瓣数点”的意象与《奥德赛》中的“摩吕”和《埃涅阿斯纪》中的“金枝”关联起来,而诗人大体创作于同一时段的《诗章》之《一》中的证据也可以说明这种关联的可能性。庞德以《在地铁站》中“新”的现代性体验为“表”,以其背后的冥府叙事、摩吕和金枝等“旧”的古典传统为“里”,在新与旧、表与里的叠加所构成的漩涡里,向读者昭示了自己对现世生命意义的深切追问。
❖
陈鹏安
第127-154页
“明治尼采”的悖论:
登张竹风的文学活动及“个人主义”概念再考
登张竹风是日本近代知名的尼采推介者,却留下了多个关于尼采的悖论。在“美的生活论争”中,他曲解了“自由本能”的含义,并以“个人主义”一词概括尼采思想的内核,悖论式地与反对阵营共同塑造了“利己”的“明治尼采”表象。日俄战争期间,他又通过译介苏德曼小说《猫桥》将尼采式“个人主义”重新阐释为“国家个人主义”,把这部批判德国军国主义的作品改造成了宣扬日本侵略战争的工具,呼应了明治时代“个人”与“国家”的悖论关系。进入大正时期后,登张竹风基于亲鸾思想译注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序言,为“国家个人主义”增添了“绝对他力”的要素。经历了明治国家主义和日本佛教改造的“明治尼采”表象与日本的侵略扩张行为共享底层逻辑,其影响一直延续到侵华战争。
❖
张 欢
第155-176页
英国文化研究的葛兰西转向溯源:
新左派史学家的“霸权”理论
葛兰西转向在英国新左派内部实际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酵过程,其中史学家的思想奠基工作至关重要:英共历史学家小组对葛兰西著作的译介、第二代新左派史学家对霸权概念的本土归化、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史学小组克服范式冲突的倡议,均为霍尔吹响葛兰西转向号角奠定了基础。追溯新左派史学家的霸权理论探索历程,有助于揭示英国文化主义者与结构主义者的葛兰西转向之间的传承与断裂。英国新左派在不同时期对霸权概念的不同阐释也表明,他们是通过对意大利舶来品的本土化挪用与当代化改造建构了自身的文化政治谱系。
❖
陈 杰
第177-194页
“雅”文化与 1630年代法国的文学转向:
重访《熙德》论战
与文艺复兴以来博学传统中的“学究气”对立的“雅”文化主导了 1630年代法国的文学转向。“雅士”作为新兴文学受众的强势崛起动摇了文学书写的人文主义根基,挑战了传统学者在文学批评中的权威。以夏普兰为代表的新学者不甘于固守“文学共和国”,主动顺应“雅”文化潮流,将诗学理论本土化,在“学问”和“趣味”间寻求平衡。然而,高乃依剧作《熙德》所取得的无法解释的成功打破了法国文坛的祥和表象,引发了一场载入文学史册的论战。将这场著名论战置于1630年代文学“雅”化的背景下重新思考,有助于我们认识到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内在生命力在于革新。
❖
王凡柯
第195-216页
“阅读瘟疫”、情感教育与启蒙危机:《当德国
古典作家写作时德国人在读什么》中的情感时刻
在十八、十九世纪之交,随着文学市场的变革与小说的兴起、大众阅读的范式转变以及情感主义的泛滥,“情感”与“启蒙”的关系凸显为重要的思想史议题。一个半世纪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本雅明创作于“歌德纪念年”的广播剧《当德国古典作家写作时德国人在读什么》(1932)以日常对话的形式对十九世纪的文学阅读、感伤主义思潮、青年情感教育以及大众启蒙危机等问题展开讨论。本文将聚焦于剧中三个典型的情感时刻(沉溺、冲动与困惑),并结合本雅明早期有关浪漫主义情感与理性的反思以及对青年文化运动的考察,立足于魏玛共和时期的现实政治语境,讨论这部广播剧中所涉启蒙与浪漫、理性与情感等习见对立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把握本雅明在青年、情感和教化主题上有别于陈见的观念与深邃的批判视野。
❖
葛希建
第217-239页
“地方性精神”:
《霍克斯默》中的灵视文化和经验主义
英国文化在阿克罗伊德的批评著作和小说中均占据着重要位置,而“地方性精神”是理解阿克罗伊德英国文化观的关键词。基于对“地方性精神”的理解,阿克罗伊德梳理出英国文化传统的两个脉络:灵视文化和经验主义。本文认为其小说《霍克斯默》体现了“地方”表征的两种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阿克罗伊德在当下英国社会重建具有灵视文化内涵的地方性精神是对经验主义所代表的科学理性和进步话语的补充,是构建一种有机整体的文化的尝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