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是西方文明发生剧变的时期,世纪初,人看待自然的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呈现出欧洲启蒙思潮的一些特点,比如对自然的深度观察和探究。此时的德语文学也日益关注对自然的感知和“描绘”,折射出此时人与自然和世界关系的变化,值得一提的,是汉堡德语诗人布洛克斯(Brockes)的《上帝怀中的尘世福乐》(Irdisches Vergnügen in Gott)。该诗集共九卷,先后出版于1721年至1748年间,其中绝大多数诗歌都以自然为描写对象。若按照德国学者维尔佩尔特(Wilpert)对自然诗歌(Naturlyrik)的定义:“由题材所决定的所有形式的诗歌的总称,它以各种自然现象(风景、气候、动植物世界)为核心母题,建立在自然经验的基础之上”,布氏诗歌可谓名副其实的自然诗歌,因为诗中的“我”要么从感知自然物出发,观察自然中形形色色动植物的千姿百态及生长活动,展示和惊叹万物结构之精妙;要么从日常生活中某个自然场景写起,描写天穹大地、行云流水、群山峻岭,田野荒漠、森林花园,力图呈现四季景观,体会和叹赏自然风景之丰腴,礼赞令人收获尘世幸福感的自然及上帝。巴尔托尔特·海因里希·布洛克斯(1680-174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