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完《在我家墙里》《高度》《两则关于死亡的故事》(刊发于《世界文学》2025年第2期)这三篇小说后,我不由得陷入对这一问题的思考。虽然这三篇奇幻小说讲述的故事面貌迥异,但都是借助超自然现象,引导人们思考人类自身及其情感的问题。
于泽熙
时光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人类的科技水平却在岁月中持续发展。当我们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丰富物质生活时,是否也在不知不觉中遗忘了最本真的情感?
在读完《在我家墙里》《高度》《两则关于死亡的故事》(刊发于《世界文学》2025年第2期)这三篇小说后,我不由得陷入对这一问题的思考。虽然这三篇奇幻小说讲述的故事面貌迥异,但都是借助超自然现象,引导人们思考人类自身及其情感的问题。
《在我家墙里》以一个荒诞不经的故事巧妙反讽了现代社会人类生活的庸常与麻木。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被琐事填满,日复一日地为工作奔波、为生活焦虑,逐渐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与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科技的发展虽然带来了诸多便利,却也在无形中拉远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们沉浸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通过社交媒体进行交流,却很少有面对面的真诚沟通;人们享受着科技带来的各种娱乐,真正的情感需求却常常被忽视。这种生活方式如同一场慢性侵蚀,悄悄地啃噬着人们内心深处最本真的情感。
与此同时,现代社会中权力与秩序的无处不在,让人们的隐私权变得岌岌可危。监控摄像头遍布大街小巷,大数据技术能够精准收集和高效分析个人行为信息,个人生活几乎被全方位监控。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透明,个人空间不断被压缩,内心的压抑与不安也随之增长。这种缺乏隐私的生活状态,引发了人们对科技发展的质疑:科技究竟是在为人类谋福祉,还是在悄无声息地控制人类?
《高度》则以知识分子悬浮的奇幻现象为切入点,犀利地讽刺了学术研究与现实生活的脱节,以及社会的功利化倾向。那些沉浸于深度思考的知识分子,因思维的高度活跃而逐渐脱离地面,看似是对卓越智慧的夸张表达,实则无情地揭开了学术界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顽疾。一方面,部分学者深陷自我构建的理论迷宫,沉迷于抽象概念的推演与思辨,忽视了学术研究本应具有的现实价值与社会责任,变得“不接地气”,与烟火人间渐行渐远。他们或许会在象牙塔中自言自语:“我的理论难道不完美吗?”却忘记了学术的生命力源于现实的土壤。另一方面,作品毫不留情地批判了学术界缺乏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在当今的学术舞台上,量化指标被过度看重,论文数量、引用率等成为了衡量学者价值的无形标尺,而真正的思想深度与实际贡献却常常被无情忽视,默默蒙尘。与此同时,社会对“悬浮高度”的功利化追捧,将这种脱节推向了荒诞不经的极致。《高度》宛如一盆冷水,浇灭了人们对象牙塔的盲目崇拜,警示学术研究应回归本质,聚焦现实问题,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坚实的智慧力量,而非沦为追求虚名与利益的华丽工具,失去其应有的灵魂。
《两则关于死亡的故事》聚焦于生命与死亡的循环以及人类在其中的渺小与无奈,宛如一场直击灵魂的深刻对话。在《永恒回归》中,人们在生命尽头被神秘力量牵引着回到出生地,完成生命的闭环。这一设定让人深刻感受到宿命与无常,仿佛冥冥之中有一只无形的手在书写着我们的人生轨迹。主人公在生命的终点历经千辛万苦,跨越山川湖海,最终回到那熟悉的出生地,这一过程促使人们重新审视生命的本质:个体在浩瀚宇宙与漫长历史中,究竟扮演着怎样微不足道却又独一无二的角色?我们一生的奋斗与追求,在生命的终点又该如何衡量其价值?这些问题萦绕在心间,挥之不去。《平衡问题》里所提出的“平衡定理”,则以一种近乎残酷的笔触揭示了生命的等价交换关系。每一个新生命的诞生都伴随着家族中另一个生命的消逝,这种设定虽然荒诞至极,却深刻地反映了生命延续背后沉重的代价。它让人们重新审视生育与死亡、传承与牺牲之间的复杂关系,促使人们思考人类繁衍与生存的真正意义,在生与死的轮回中寻找心灵的慰藉与答案。
这三篇作品让我深刻认识到,无论科技如何发展、社会如何变迁,人类最本真的情感表达与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始终是不可或缺的。它们是心灵的庇护所,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为我们遮风挡雨;是前行的灯塔,在迷茫困惑时给予我们力量。让我们从这些奇幻的文学故事中汲取智慧,在现实生活中坚守初心,以本真之心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守护人性中最珍贵的部分,在这喧嚣尘世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港湾。
点击上图,订阅全年《世界文学》
点击上图,订阅单期《世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