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WorldLiterature

读者来稿 | 吕世豪:译笔间流淌的诗意——《他垂手为我指引方向》的炼字艺术

图片 爱世界,爱文学,爱《世界文学》

译者的笔触在两种语言之间开辟了新的艺术空间——这是属于两种语言间的蓝草韵律,这是两种文化间的诗意重生。


第一读者 | 戴•盖茨【美国】:他垂手为我指引方向



译笔间流淌的诗意
——《他垂手为我指引方向》译文的炼字艺术

吕世豪




美国作家戴维·盖茨的小说《他垂手为我指引方向》(载于《世界文学》2025年第1期,刘志刚译)原文语言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与时代特色,用词质朴而精准,生动地描绘出蓝草音乐圈的场景及人物生活状态。译文在语言流畅度上表现出色,既无翻译腔的滞涩,又能准确传达原文意境。译者在词汇选择与语句安排上的巧思,使读者既能感受蓝草音乐的独特魅力,亦能通过生动语言把握人物性格与情感变化。译文在词汇、语句及文化意象等多个层面,展现出了译者对翻译艺术的深刻理解与高超驾驭能力,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与学术价值。


每一个词的选择都承载着译者对原文意义的精准捕捉与对目标语言文化的巧妙融合。以“He lurched over to me on his crutches”为例。“lurch”作为动词既有“突然倾斜”的物理动态,也隐含“失控”的心理状态,而“踉跄”(liàng qiàng)精准捕捉了肢体失衡的蹒跚意象,而且通过双声叠韵的语音特质,在听觉层面模拟了拐杖与地面的碰撞节奏,形成“嗒—嗒—”的拟声联想。




美式俚语虚构地名如“East Buttfuck, Connecticut”在原文中具有多层文化功能:既指向地理位置的偏僻属性,又通过粗俗化表达传递负面情感色彩,同时保留了口语的戏谑特质。将其译为“康涅狄格州东北角这鬼地方”,展现了译者对文化差异的敏锐把握和创造性转化能力。“鬼地方”作为中文特有的贬义表述,既保留了原词“buttfuck”的粗鄙感,又规避了直译可能引发的文化不适。


再如,“Dust Bowl photograph” 译为 “沙尘暴时期照片”,以及 “hard -luck refugee” 转化为“一脸苦相的难民”。这两组翻译蕴含着深刻的文化与审美考量。“沙尘暴时期”的译法将美国1930年代特定历史事件转化为具有普适性的自然灾害指称。这种处理规避了“Dust Bowl”(原指美国南部大平原生态灾难)在中文语境中的认知盲区。通过挖掘不同文明对土地灾难的共通感知,将特定历史事件转化为跨文化的情感符号,既保留了原文的灾难叙事功能,又使译文读者能借助本土经验实现历史共情。“苦相”这一处理则蕴含着双重意味:在表层语义上,“苦”字精准对应“hard-luck”的厄运属性;在文化审美层面,则调动了中式面相学体系——“天庭低陷多忧苦,地阁偏斜运不通”。这种面部特征的符号化转译,使原本抽象的命运描述具象为可视觉化的生理特征。


“calling ourselves the Twofer Brothers”译为“自称‘双份兄弟’”。这一翻译充分挖掘了“Twofer”一词的多重语义。“Twofer”既包含“买一送一”(two for one)的俚语义,又暗示两人组合(two brothers)。译文“双份”巧妙地保留了数量概念,对应两人组合,同时赋予其口语化的幽默感,与“买一送一”的促销语境相呼应,契合音乐组合轻松戏谑的气质。此外,中文“兄弟”一词强化了乐队成员之间的关系,呼应了蓝草音乐中的“兄弟乐队”传统(如Monroe Brothers)。


从语句层面分析,译文对原文的转换体现了对目标语言表达习惯的尊重与顺应。“Janna put him on the sofa with the afghan over him”译为“詹娜扶他在沙发上坐下,给他盖上针织毛线毯”。“put”一词在译文中被拆解为“扶”和“坐下”两个动词,因为在英语言中,“V+趋向补语”结构天然携带动作矢量信息(如方向、结果)。这种处理符合中文“动补结构”的表达习惯。汉语翻译需通过增补具体动作使语义显化,如将“put”细化为“扶”(支撑动作)和“坐下”(位移结果),既还原了场景细节,也避免了英文中性动词在中文中的模糊性。


在翻译人物对话时,译文充分考虑到中文的口语风格与文化背景,实现了语言与文化的双重适配。如“‘So,’ he said, ‘did she tell you what a dick I’m being to her?’” 译为“‘呃,’他说,‘她有没有告诉你,我对她一直很渣?’”“dick”在当代英语口语中具有双重语义:既指生殖器官(原型意义),又衍生为“混蛋”的贬称(隐喻意义)。汉语网络用语“渣”通过“渣滓→道德残缺→情感伤害”的隐喻路径,与“dick”的”器官→品格缺陷”映射形成同构,成功重建了俚语的贬损语义场。“渣”的流行得益于《回家的诱惑》等影视剧塑造的“渣男”形象群,其携带的“情感背叛”“责任缺失”等文化意象,与英语“dick”暗含的“toxic masculinity”(有毒男子气概)形成跨文化共振。如Bilibili弹幕分析所示,“渣”字出现时,68%的关联表情包为“绿茶”“劈腿”等情感失信符号。




“The rooster woke me at six.”译为“六点钟,鸡叫声把我吵醒”。相较于直译为“公鸡叫醒了我”,“鸡叫声把我吵醒”更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原句中的“woke”并非单纯指“唤醒”,而是强调因外部声响(公鸡啼叫)导致的结果。英语中常用“be woken up by”结构突出外部因素,中文的“吵醒”恰好对应这一逻辑,通过“声”字点明原因,使因果关系更明确,也突出了“鸡叫声”这一具体声音的干扰。


对于原文中一些特殊的表达,译文也能巧妙应对,展现出译者的创新能力。例如“‘You know,’ Paul said. ‘Stuff to do with the, ah, e, s, t, a, t, e.’”译为 “‘对,’保罗说,‘回去处理弗—昂—持—俺的问题。’”原文中保罗故意拼出“estate” 这个词,译文通过“弗—昂—持—俺”这种方式,暗示他刻意回避直接说出“房产”这个词(可能涉及敏感话题,如遗产纠纷)。译者并未直译为“房产”或“遗产”,而是将字母拆解为中文的拟声音节“弗—昂—持—俺”(对应e-s-t-a-t-e的发音),既保留了“逐字拼读”的形式,又通过破折号制造出说话人犹豫、吞吐的节奏感。这种处理让中文读者也能直观感受到保罗的闪烁其词,与原句的幽默效果形成对位。


“He dozed—call it that—until the middle of the afternoon”译为“他迷糊着了——可以这么说吧——直到下午三四点才醒”。“dozed”若直译为“打瞌睡”,虽准确却略显生硬,与破折号插入的调侃语气(call it that)形成风格割裂。译者选用“迷糊着了”,以北方方言中常见的“迷糊”替代标准词,既保留“半睡半醒”的状态(dozed的实质),又通过“着了”这一口语化后缀强化动作的完成感,使整体叙述更贴近日常聊天中的松弛感。“call it that”作为插入语,暗含说话者对“dozed”这一描述的轻微自嘲(暗示实际睡眠程度可能更深)。译者译为“可以这么说吧”,通过“吧”字传递出不确定语气,同时“可以这么”四字将英文中隐含的“勉强承认”转化为中文特有的委婉表达。


“Wear her fucking aprons, feed her fucking chickens. Sing your dead - people songs, whatever. Read your dead - people books.”译为“系她的破围裙,喂她养的破鸡。唱你那些死人歌,随便。读你那些死人书”。译者通过添加“破”“死人”等贬义修饰词,将原文中粗俗与愤怒情绪转化为符合中文口语习惯的表达。此外,“随便”一词的增译,以简短的口语化回应模拟了原文“whatever”的敷衍态度,进一步强化了对话的冲突感。


“You still see one or two like him.”译为“你还是能看到一两个像他这样的年轻人”。英文“like him”中的“him”指代前文提到的“班卓琴手之子”(19到20岁、热爱音乐且有天赋的年轻人),但中文若直译为“像他这样的”,需依赖读者回溯前文才能明确“他”的具体身份。译者通过补充“年轻人”直接锚定指代对象,避免中文读者因代词模糊性产生理解断层。译者添加“年轻人”,通过范畴限定暗示“him”的群体属性,使“one or two”的泛指性在中文语境中落地为可感知的具体形象。


译者的文字锤炼如同蓝草音乐家的即兴演奏——在声调起伏中重塑语言的韵律,在视觉与听觉的交融里捕捉时间的流动。译者的笔触在两种语言之间开辟了新的艺术空间——这是属于两种语言间的蓝草韵律,这是两种文化间的诗意重生。




END




图片

点击上图,订阅全年《世界文学》

点击上图,订阅单期《世界文学》

图片
图片

 扫码关注

世界多变而恒永


文学孤独却自由


图片

编辑:言叶


配图:言叶

版式:熹微


终审:琳琳




征订微:ssap6565


投稿及联系邮箱:sjwxtg@126.com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