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25年第4期目录及提要

目录


作品及作家研究


印度换头故事的德国化:托马斯·曼《错置的脑袋》中的政治隐喻与哲学命题


尚晓进/5


《逃往加拿大》中的美加跨国叙事


/26


从《奴隶制》到“廉价文库”:对汉娜·莫尔废奴书写转型的历史考察


黄晓微/41


苏联科幻中的未来人:叶弗列莫夫《仙女座星云》中的“新人”构想


/58


曼德尔施塔姆的罗马书写与俄罗斯诗人形象建构


/77


走向现代正义:论《圆屋》中的印第安部落司法自决


黄子夜/96


“如此迷人的太阳鸟”:《一千种绿,一万种蓝》中的“印度母亲”再书写 


/110


文艺理论研究


共时历史主义与历时历史主义:格林布拉特和菲尔斯基的对话


陈怀凯/125


“演员之城”与“诗人剧场”:穆齐尔对维也纳“剧院症候”的文化诊断与疗愈


王波涛/139


内容提要


印度换头故事的德国化:托马斯·曼《错置的脑袋》中的政治隐喻与哲学命题


尚晓进


内容提要 受齐默关于印度教母神研究的启发,托马斯·曼在《错置的脑袋》中对一则印度换头故事进行了创造性的改写——在换头这一情节中纳入精神与生活的命题。从政治的维度来看,头颅的错置隐喻德国政治思想传统中将国家视为精神与力量或文化与权力之统一综合体这种观念的具象化,而换头后施里达曼的畸形发展则影射纳粹的原始化政治。曼从黑暗女神迦利的形象中发现德意志两面性的完美喻象,由此得以透过印度教母神崇拜的蛮荒宇宙图景重估纳粹政治的返祖性野蛮力量。曼对印度教神话的发现之旅与他20世纪30年代走近歌德的认知之旅相互呼应、衔接。对于曼而言,印度教母神崇拜的宇宙图景使他得以反观叔本华-吠檀多哲学传统,对精神与生活的平衡及融合形成新的思考:如果说施里达曼隐喻纳粹政治的返祖现象,南达的转变则预示自然精神化的可能,且超越之路必然以感性、肉身和生活为媒介。


关键词 托马斯·曼 《错置的脑袋》 印度故事 精神与生活 母神崇拜







《逃往加拿大》中的美加跨国叙事



内容提要 伊什梅尔·里德的小说《逃往加拿大》综合运用戏仿和讽喻等手法挑战传统奴隶叙事,体现了作家的典型创作风格和理念。然而,小说中的核心事件——逃往加拿大——却没有受到足够的学术关注。本文聚焦小说中的美加跨国叙事,重读《逃往加拿大》,尝试揭示小说深层的文化政治内涵:首先分析小说主人公瑞温出逃加拿大的主线,将其置于美国历史和文学史上的逃奴群像中加以讨论,还原19世纪由奴隶制引发的北美黑人跨国流通状况;其次把《逃往加拿大》中的跨国叙事置于跨国文学研究中加以审视,揭示加拿大在跨大西洋研究和非裔美国文学文化跨国文学研究中的缺席;最后结合小说文本内外的材料,分析缺席背后的原因,指出这种缺席反映了美加两国的历史关系和势位差,揭橥跨国文学研究中的地缘政治和国家意识。


关键词 伊什梅尔·里德 《逃往加拿大》 非裔美国文学 美加跨国叙事







从《奴隶制》到“廉价文库”:对汉娜·莫尔废奴书写转型的历史考察


黄晓微


内容提要 汉娜·莫尔是英国废奴运动的女性代表人物之一。但她对待废奴事业的态度却有一个微妙的变化过程:在诗歌《奴隶制》中讴歌“高贵的野蛮人”夸西这一黑人形象,旗帜鲜明地支持废奴;在后来的“廉价文库”中则反复塑造皈依基督教的黑人形象,且不再使用“废奴”一词;到了庆祝废除奴隶贸易胜利的时候却出乎意料地保持了沉默。既往研究多将莫尔的态度转变归因于其与日俱增的福音主义热情,本文认为,莫尔的转变源于对废奴派的反思:法国大革命后雅各宾主义在英国蔓延,女性在公共空间的活动受限,莫尔因此深感焦虑,她反思了废奴派回避国民的贫困现实、组织管理不善等问题,将精力转向了国内慈善事业。


关键词 汉娜·莫尔 《奴隶制》 “廉价文库” 废奴书写







苏联科幻中的未来人:叶弗列莫夫《仙女座星云》中的“新人”构想



内容提要 叶弗列莫夫是苏联最具代表性的科幻作家之一,其小说《仙女座星云》以30世纪“全行星共产主义世界”为背景,从科技发展、家庭结构、教育制度等方面对未来社会进行了全景式呈现。在叶弗列莫夫看来,西方科幻小说违背了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理念,倾向于照搬现实社会模式,对社会变革与人类未来持悲观和警示态度。为与之论战,叶弗列莫夫立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思想,在《仙女座星云》中塑造人类进化同社会进步辩证发展的未来世界,构想未来“新型社会”必然催生“新人”,“新人”塑造也应成为科幻小说的叙事核心。本文拟通过对《仙女座星云》的解读,分析叶弗列莫夫如何在历史唯物主义框架内,构建“共产主义 - 科技浪漫主义社会”中的新型人类,并从精神与道德层面对苏联官方的“苏维埃新人”理想进行补充,进而从宇宙维度塑造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理想新人,探究作家对俄苏文学中书写时代正面英雄的“新人”传统的延续和发展。


关键词 《仙女座星云》 叶弗列莫夫 新人 共产主义 伦理







曼德尔施塔姆的罗马书写与俄罗斯诗人形象建构



内容提要 在俄罗斯阿克梅派诗人曼德尔施塔姆的诗歌中,罗马是一个不断回溯的书写对象,常被解读为统一性的象征。通过追溯和研读曼德尔施塔姆一生围绕“罗马”主题的创作,本文认为,曼德尔施塔姆对罗马的书写与他对包含自我在内的俄罗斯诗人的形象构建是同时一体的过程:一方面,借助对罗马的向往,诗人呼应了“普世共鸣性”的俄罗斯文化神话;另一方面,诗人也表达了对帝国罗马和俄罗斯的矛盾态度,塑造了作为牺牲者和救赎者的俄罗斯诗人形象。曼德尔施塔姆笔下罗马的基督教与帝国两面,体现了诗人对统一性与人的关系的理解,并重建了诗人与民族、时代的联结。


关键词 曼德尔施塔姆 罗马书写 第三罗马 俄罗斯诗人







走向现代正义:论《圆屋》中的印第安部落司法自决


黄子夜


内容提要 路易丝·厄德里克在创作中始终保持着对法律问题的高度关注,但当下研究却鲜少从法律视角出发对其小说进行探索。2012年的《圆屋》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印第安保留地的强奸与复仇故事,深刻揭露了印第安部落在“国内依附族群”的国族关系与联邦印第安法的立法暴力下遭遇的司法管辖困境,而小说悲剧性的复仇情节也引发了对印第安部落未来司法自决何去何从的探讨。本文通过解读印第安少年乔与其部落法官父亲巴兹尔·库茨在面对其母/妻杰拉尔丁被强奸一案时相互矛盾的立场,讨论了在现代法律观与部落传统正义观相冲突时实现部落司法自决的可能性。文章认为《圆屋》肯定了印第安部落走向现代的必然性,也阐明了部落在现代化过程中逐步成形的司法自觉意识。


关键词 《圆屋》 国内依附族群 复仇与正义 部落司法自决







“如此迷人的太阳鸟”:《一千种绿,一万种蓝》中的“印度母亲”再书写



内容提要 印度作家安努拉达·洛伊的英语小说《一千种绿,一万种蓝》以印度独立运动为背景,讲述一位印度母亲离开家庭、跟随德国艺术家前往巴厘岛追求绘画梦想的故事。小说女主人公嘉亚特里抛家弃子,挑战了当时主流叙事中的印度母亲形象。本文尝试聚焦嘉亚特里作为母亲、中产阶级知识女性与艺术家的三重形象,揭示传统母职规约及印度民族主义话语对印度母亲理想形象的建构,探究嘉亚特里争取妇女自由与民族争取自由为何是两场不同的斗争,并分析小说对超越国族藩篱的艺术共同体的尝试性建构与局限。


关键词 安努拉达·洛伊 《一千种绿,一万种蓝》 印度母亲 印度英语小说







共时历史主义与历时历史主义:格林布拉特和菲尔斯基的对话


陈怀凯


内容提要 格林布拉特的新历史主义批评和菲尔斯基的后批判均关注艺术作品对读者的吸引力来源。格林布拉特将文学作品和其所属的历史时期捆绑在一起,通过解读文学作品来重构历史;菲尔斯基则将文学作品与所属历史时期“脱钩”,考察作品如何与当下环境发生碰撞并生成新的价值和新的意义。本文借助美国学者宋惠慈对共时历史主义与历时历史主义的区分,尝试揭示格林布拉特的新历史主义批评与菲尔斯基后批判之间的理路分野,进而发现二者隐含的方法论层面的交集,探索让二者展开对话的可能性。


关键词 新历史主义 后批判 共时历史主义 历时历史主义 格林布拉特 菲尔斯基







“演员之城”与“诗人剧场”:穆齐尔对维也纳“剧院症候”的文化诊断与疗愈


王波涛


内容提要 奥地利作家、戏剧评论家罗伯特·穆齐尔敏锐地发现了维也纳表演文化繁荣景象背后的“剧院症候”:演员明星制盛行,表演虚假当道。通过对莫斯科艺术剧院的观察,穆齐尔提出了“诗人剧院”的理念,主张戏剧应以诗为核心,表演应基于对剧本的深度解读和内在精神体悟。另外,他主张演员应从真实经验出发,摒弃机械化的表象模仿,致力于情感的真实表达和角色的创造性诠释。穆齐尔的戏剧批评深刻揭示了诗与真在表演艺术中的重要性,这为理解穆齐尔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 穆齐尔 表演艺术 演员 戏剧文学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