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法国:《罗兰之歌》

作者: 来源:
    法国的英雄史诗分为三大系:帝王系的中心人物是查理大帝,纪尧姆·德·奥朗日系,歌颂对国王忠心耿耿的图卢兹伯爵纪尧姆家族,敦·德·梅央斯系写封建领主之间的内讧,共有史诗一百多首,其中最壮丽的是帝王系里的《罗兰之歌》。
 
    《罗兰之歌》是法国英雄史诗的代表作。从9世纪开始,民间就流传着查理大帝和骑士罗兰的故事,起初由行吟诗人口头传唱,到11世纪初出现了手抄本。有四个手抄本流传至今,其中以牛津图书馆收藏的约1170年的手抄本价值最高,共有4002行,分为291节,并署有杜罗尔德的名字,不过他的身份不明,无法确定他是编撰者还是抄录者。
 
    查理大帝(742-814)是法兰克国王,又称查理曼大帝和查理一世,是个身材魁梧、勇武盖世的骑士。他在768年登基后在位将近半个世纪,一生东征西讨,参加过30次远征,征服了昔日被罗马帝国统治的欧洲广大地区,因此在800年被教皇利奥三世加冕为“罗马皇帝”。他与罗马教廷合作,实行政教合一的封建统治,经常与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交战,      当时欧洲人把阿拉伯等地的穆斯林统称为撒拉逊人,《罗兰之歌》叙述的就是他与撒拉逊人的战争。
 
    778年,查理大帝从西班牙回国,受到法兰克部落巴斯克人的袭击而伤亡惨重。后人根据民间关于罗兰的传说,把这次失败改写成为维护基督教国家的统一而与异教徒英勇作战的壮丽史诗,把罗兰塑造成一个忠君爱国和效命疆场的英雄。《罗兰之歌》描写查理大帝在西班牙征战七年,所向披靡,只有信奉伊斯兰教的萨拉戈萨国王马席勒尚未投降,而且假装遣使求和,表示愿意皈依基督教。查理大帝召集众将商议,查理大帝的侄子、也是他的12重臣之一的罗兰伯爵,因认为马席勒动机可疑而主张作战,但查理大帝的妹夫、罗兰的继父加奈隆却赞成议和。罗兰于是就提议派加奈隆作为和谈使节,到敌营去探听虚实。这是个需要冒险的使命,加奈隆因此对罗兰怀恨在心,图谋报复,于是到敌营后就当了叛徒,勾结马席勒设下诡计,以送礼求和进行诈降,其实在比利牛斯山的一个峡谷两侧埋下伏兵,等查理大帝撤兵后袭击他的后卫部队。
 
    查理大帝听信了加奈隆的建议,决定把军队撤出西班牙,同时派罗兰统率后卫部队他为此把号角留给罗兰,以便在危急时吹响让他回师救援。罗兰的两万骑兵果然遭到10万敌军的袭击,然而他视死如归、浴血奋战,为了维护自己的骑士声誉,他不听战友奥利维埃要他吹号求救的劝告,直到只剩下60个人才吹响号角,然而为时已晚,以至全军覆没。他临终前回想自己英勇战斗的一生,怀念故乡法兰西和把自己抚养成人的查理大帝,体现出对国王和祖国的热爱与忠诚,他的灵魂随后被天使带上了天国。等查理大帝率领大军赶到,罗兰已经面向敌人枕剑而死,查理大帝为此祈求太陽暫停西落,赢得时间歼灭了马席勒的军队及其援军,最后马席勒死去,败兵都改宗了基督教。查理大帝班师回朝后审判妹夫马奈隆,在法庭上经过分别代表罗兰和加奈隆的骑士的比武,将这个叛徒处以四马分尸的极刑,还处死了为他鸣冤叫屈的亲族。
 
    《罗兰之歌》记叙的是778年的事件,实际上反映了法国11世纪的社会现实,因此具有虚构的成分,例如罗兰伯爵成了查理的侄子,查理大帝已有两百岁等。史诗中的查理大帝仪表非凡,德高望重,是强大和统一的法国的象征,他为了国家利益而大义灭亲,不愧为法兰西理想的君主。罗兰忠君爱国,骁勇善战,而且生活朴素,吃苦耐劳,是一个理想的骑士和忠臣,是保卫法兰西的忠诚战士。这些描写充分表达了法兰西民族要求统一的愿望。其中常见的向敌人挑战、战前的召唤和英雄的夸口等,都来自古代的史诗,采用的重叠、夸张和并列等手法源自民间的说唱,而像与异教徒作战,查理有天神保佑,太阳暂停转动等情节,则显示了经过僧侣加工的作品中特有的宗教色彩。
 
                                                    文章来源:中国社科院外文所 吴岳添
网站导航 | 意见反馈 | 投稿指南 | 联系我们 | 招聘英才 | 出差审批表 | 法律声明 | 图书购置使用及保管审批单 | 保密知识宣传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联系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数字信息室 邮编: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