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阿列克谢耶维奇《二手时间》:为历史祛魅的纪实文学

作者:顾 超 来源:http://www.chinawriter.com.cn

阿列克谢耶维奇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近作《二手时间》,带给人们的除了文学的审美,还有穿透历史的深刻洞察。苏联解体前后的历史真相极其复杂,难以给出综合而客观的评价。《二手时间》用复调式的写作手法表达出一个个小人物的内心独白,完整地勾勒出一幅后苏联时代的心灵图景。受访者不同语境和情绪的碎片连缀成篇,隐含在他们的倾诉之后的,是作者对政治秩序、价值观、生活与自由、苦难与幸福的思考。 

《二手时间》驱散了笼罩在历史上的重重迷雾。苏联解体时,美国政治学家福山曾断言,人类历史终结了。但人类社会并没有如此轻松地走向自由民主。福山在近年来写就的关于政治秩序的两卷巨著中反复强调了他最新的思考:良好政治秩序的实现有赖于强大国家、民主负责制和法治三者的平衡。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而言,已经具备了形式上的民主和法治,最大的问题恰恰就是缺乏一个强有力的国家。这种观点实际上是继承和发展了他的导师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指出的核心问题:要限制权力,先要创造权力。苏联解体后造成的混乱、分裂、暴力、贫穷,表面上是经济、民族、宗教、政治等问题的交织,其实首要原因是巨大的权力真空造成的政治秩序的缺失。书里有那么多人在说“厌倦了国家的混乱”,有那么多人在抱怨“自由就是金钱,金钱就是自由,而我们的生活一钱不值”,还充斥着警匪一家、黑帮横行的惨痛故事。诚如休谟所说:“自由乃文明社会的尽善化,但仍然必须承认权威乃其生存之必须。”有自由而无秩序,人们的生存会很艰难;有秩序而无自由,人们的生活会不幸福。“自由总是与痛苦相伴,幸福却往往失去自由”,这是被剥开的第一层真相。 

更让人不忍卒读的是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毁灭。也有人怀念那个时代:“公平分享、同情弱者、善良待人,而不是自私自利。”而随着苏联解体,“所有价值观都崩溃了,除了生活价值;自由原来就是恢复小市民生活,那是以前的俄罗斯生活中羞于启齿的。消费主义就是自由之王。”权力与资本赤裸裸的结合摧毁了机会平等、程序正义、等价交换、民主法治等健全的市场经济本应崇尚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相信市场万能只是更虚幻的乌托邦。核心价值不彰,虚无主义必然盛行,于是人们似乎只能在伟大精神与平庸生活中作出两难的选择。这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民族与时代的悲剧。遗憾的是,价值一旦撕碎就很难缝补复原。斯大林极权主义带来的后续效应就是让获得了“自由”的人们义无反顾地一头扎进金钱和欲望编织的迷梦中不能自拔。急剧变革时代的俄罗斯,重塑价值比重振经济更重要,也更困难。 

以赛亚·伯林在《苏联的心灵》中,通过回忆自己与阿赫玛托娃、帕斯捷尔纳克等著名作家、诗人的交往,看到了处于黑夜中的俄国知识阶层的一点星火。阿列克谢耶维奇堪比伯林,并且她更擅长挖掘普通人内心深处的幽暗。伯林的书中,始终有个“我”在观察、对话、叙述;阿列克谢耶维奇则隐身在“他者”之后,她的忧虑和深思都已经藏在难民、技术员、医生、建筑师们的口述语言之中,苏联的宏大历史需要读者自己去抽丝剥茧,探索真相。复调不仅是写作技巧,更是一种人文关怀。无论是历史还是人性,表面上都是晦暗不明的。直面真相、直抵灵魂,也许是破除历史虚无主义的最好方法。 

  

网站导航 | 意见反馈 | 投稿指南 | 联系我们 | 招聘英才 | 出差审批表 | 法律声明 | 图书购置使用及保管审批单 | 保密知识宣传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联系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数字信息室 邮编: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