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关于尤瓦尔·赫拉利新书的一点批评之声

作者:高矅(编译) 来源:文汇报

 

风靡一时的以色列作家尤瓦 尔·赫 拉 利 (Yuval Noah Harari)最近出版了新书《21世纪的 21个教训》(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尽管前两本书广受追捧,但新书甫一出版,辛辣的批评也随之而来。来看看专业的历史学者Dominic Sandbrook如何“吐槽”——

七年前,赫拉利还是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一位专攻世界历史、中世纪史和军事史的默默无闻的讲师。

一夜之间,他凭借《人类简史 》(Sapiens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一举成名。这本不足500页的书讲述了人类整个生物和文明历史,以线上线下铺天盖地之势成为全球最畅销的作品之一。

五年之后,盛况再现,赫拉利奉上《未来简史》(Homo DeusA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预测人类在地球上的统治行将结束,因为我们终将被“无意识但高度智能的算法”所取代。

客观而言,这两本畅销书颇受推崇,尤其是,不少素来苛刻的评论者都不吝褒扬,可见赫拉利显然是个聪明人。而其新书《21世纪的 21个教训》,评论团队更是名流云集,包括了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前总统奥巴马、诺奖得主石黑一雄等一众翘楚。如果要给赫拉利的这种写作身份——或可称为路数——下一个定义,我们可以称他为“知识型企业家”。在此维度上,他无疑做了正确的事,并且获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功。

这本关乎“教训”的书,无疑受到了多伦多大学当红心理学教授乔丹·彼得森(Jordan Peterson)《生 活 的 十 二条法则》(12 Rules for Life)等畅销书的启发。他在致谢部分解释说,这本书是在“与公众交流”中写成的,因为很多章节的内容是回答“读者、记者和同事问过我的问题”。有人问赫拉利一个问题,然后他给出5000字答案,试问,这能算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吗?我想,赫拉利应该稍稍收敛一下他的自命不凡,所谓问答,其实大多数内容无甚发明,只是将《金融时报》《卫报》和“彭博观点”上发表过的旧作翻出、集辑起来老调重弹罢了。

所以,赫拉利这本新书的“调性”已经很明确了。最合适的上架地点是机场书店,最“精准投放”的读者群是风尘仆仆而雄心勃勃的商人——如果此人接下来将面临四小时飞行而手机恰好没电了,那么登机前买一本打发时间,还是不错的。我可以更明确地表示我的看法:这本书,至少对我而言几乎毫无价值。

以书中关于“工作”的章节为例,赫拉利思考了技术将如何改变劳动力市场,从而改变社会本身。这可不是什么新话题!《每日镜报》早在1955年就策划过一组诚意十足的文章,题为“机器人革命 (Robot Revolution)”,而且显然做得更细致充分。

赫拉利在书里还表达了哪些见解呢?我们可以盘点一下。

“我们不知道”,赫拉利说,“到2050年,就业市场会变成什么样子。”——这话当然没错。

他还说:“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可能会让很多人失业。”——也对。

“为了保全就业率而阻碍交通运输和医疗服务等领域的自动化进程,这是疯狂的想法。”

——人人都同意这个观点吧。

“长远来看,没有任何工作在自动化的围剿下是绝对安全的。”——同意。

“人类从事的工作中,没有哪一项是不会受到未来自动化进程的威胁的。”——这句明显和上面重复了。

“显然,我的大部分观点只是猜测。”——不是吧!

“我们不能放任自己自满。”——这真是一句完全正确的废话。

最后,赫拉利还提到,“如果我们设法将一个普遍的经济安全网络与强大的社区和有价值的追求结合起来,那么因为人工智能的发展而导致我们失去了工作,这个结果本身实际上也是一种福祉。”那我是不是也可以这么说,如果我想方设法赢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在下一届世界杯决赛中赢得进球并荣膺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那么,我如果因此失去历史学家这份工作,也可以解读成一种“福祉”。是这样么?

反正,往下翻,你会发现这种摇笔即来、味同嚼蜡的表述俯拾即是。

当然,也有一些章节涵盖了几个重大主题——战争、恐怖主义、民族主义、上帝。看上去很棒、深刻、耀眼,仅仅是看上去。平均每15页篇幅讨论一个主题,蜻蜓点水,根本无法提供书封上大肆承诺的 “令人眼花缭乱”的见解。所述不过是“欧洲人造就了今日欧洲的文明”“对于恐怖主义,我们无法为每种可能做好准备”等大而无当的俗见。

继续往下看,更是一些近乎悬想的内容。比如“机器人军队或许能在1789年扼杀法国大革命”“如果美军在越南战争时拥有机器人杀手,美莱村大屠杀或许不会发生”。确定这是赫拉利而不是追求节目效果的电台主持人?

书中又如何谈论政治呢?在前言中,赫拉利表示,“付梓以前,他内心挣扎许久,作为一名‘作家’,他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因为他知道,必须对自由民主制的失败表达一些有争议的看法”。他甚至担心,公开表达自己的看法,难免会被断章取义。最后,他说:“经过一番反省,我选择了自由讨论,而非自我审查。”事实上,赫拉利的政治观察平淡无奇,他喜欢平等,提倡谦虚,心怀超越国界的美好想象。他真的认为埃尔多安和普京会为了诸如“世界变得更好”的向往而由衷感到高兴么?

 

 

网站导航 | 意见反馈 | 投稿指南 | 联系我们 | 招聘英才 | 出差审批表 | 法律声明 | 图书购置使用及保管审批单 | 保密知识宣传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联系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数字信息室 邮编: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