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多丽丝·莱辛《好邻居日记》:可叹老年无力

作者:项 静 来源:http://www.chinawriter.com.cn

多丽丝·莱辛 

《好邻居日记》中英文版 

现代写作有特殊之处,一旦成为职业作家,必然跟名利和认可形影不离,如果作家不那么盲目自信,还有顽强的自我挑战和层峦迭起的自我怀疑,被自我重复和重复他人所追捕。多丽丝·莱辛在盛名之下化名简·萨默斯写作了《好邻居日记》,对于习惯写作的人来说,一部新作就像吃喝拉撒一样自然,只不过它的出版是莱辛给自己的一份特殊礼物。她说:“像别的作家一样,我多年来一直想化名写一部小说,我确信多数作家都有此想法。”这是一个自信的实验,也有对那些她想象中怠惰的评论家恶作剧的成分。她希望他们评论时能就作品本身而论,不让它因“名气”而得益或者受损。事后公布真相,对于新手作家来说是一个鼓舞——一个具有公心的期待,更重要的是对她的评价能挣脱联想与标签,为她并没有获得期望评价的老人星系列小说正名——一个作家可爱的私心。这个计划让人看到莱辛对文学的单纯和游戏精神,而以评论界和出版界的专业为测试对象。但好事多磨,作品并没有获得青睐,兜兜转转回到接受她第一部小说的迈克尔·约瑟夫出版社。出版社说《好邻居日记》让他们想起多丽丝·莱辛,于是莱辛吐露实情,出版社兴致勃勃地参与了计划。 

隐匿声名,却让出版社想起多丽丝·莱辛,这是让众多作家艳羡的风格的可辨识性——熟悉的腔调和趣味、作家立场。《好邻居日记》的序言里有一种关于作家自我意识的表述,不论作家如何虚构,“我们笔下的人物总是我们的一部分(这个想法挺吓人的)。但是整整一本书又是另外一回事了,那意味着激活居住于我们每人心中各色人物中的一个,强化她或者他,让她(或者他)自由发展”。作家难免会把自己隐藏到小说中,但是小说又有自己的发展方向,不以莱辛的意志为转移,在这种确定与旁逸的交替中,一部新小说产生。简·萨默斯这个叙事的隐身衣激活了多丽丝·莱辛另外的潜能,而属于多丽丝·莱辛的部分也昭然若揭无法掩盖,比如《野草在歌唱》《金色笔记》和《天黑前的夏天》中强烈的毫不掩饰的作家意图,往往使得作品的思想性与人物形象溢出一般对于小说的理解。莱辛的小说很少有单纯的故事线索,内容异常驳杂,涉及文化、时代、政治、艺术与两性关系等众多内容,艺术、文学、政治、个人与集体、种族、女性、自由几乎是她作品持久的主题。在莱辛的作品中,我们能够获得对文学的深入理解,比如《金色笔记》关于艺术的本质以及艺术与经验之间的联系的极为复杂的表述,比如《野草在歌唱》中对于种族制度、男女不平等的社会体制下白人青年女性精微的心理体验描写等等,这些在《好邻居日记》中依然有回音。 

20世纪末至今,无论是欧洲文学还是美国文学,基本上都是和平时期的文学,这些文学的底色都是中产阶级的文学——孤独和无聊。作家魏微说:“它们属于无事的小说,文明社会大抵是这样,衣食不愁,只有孤独。”“欧美文学走到今天这一步,因为社会生活的井然有序,精神上反显活力不足,有一股精致的萎靡气。他们的小说是往内心里走,大抵是,除了内心他们再没有别的了,躲在一间小屋子里,灌点酒,内心突然放大了,觉得人生无聊无趣——全在想象之中,没有一点意外。”《好邻居日记》是这个范围内的文学,但多丽丝·莱辛的气质就在于不断冲击这种自我围困的精致的萎靡。主人公简·萨默斯大气端庄、自信笃定、漂亮精致,在杂志社有一份有尊严和自我价值的精英工作。丈夫和母亲患癌症去世,是平稳和顺生活的一个阻滞,她成了一个中年寡妇,她光鲜亮丽忙碌奔波的生活中出现了转折,常常陷入思考。思考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词汇,在今天的文学中可能无法堂而皇之地频繁出现,或者无法毫不羞赧地用来描述一个几乎跟作者等同的主人公的生活,“我该如何生活。长不大的妻子,长不大的女儿。我常常在思考”,“其实算不上思考,只是把事情放在脑子里,让他们自行归拢整理。如果你真能这么做,慢慢地,会有出乎意料的结果。比方说,你的想法会与原以为该是的样子大相径庭。有些事我需要思考,但我还没来得及思考”。《好邻居日记》就是用“思考”来打破本可让人沉溺的生活流,“思考我真正在乎的。我的生活,我真正的生活,是在办公室,是那份工作。我从19岁就开始工作了,而且一直在为同一份杂志工作,就因为这个,我习以为常了,没有意识到这就是我的生活”。虽然这个“思考”未必是思想,它可能只是一种迷茫和无措的另外表述,又或者只是一个中产阶级女性的日常走神而已,“思考”给原生态的生活带来了多种可能的维度。 

简·萨默斯生活的一个实质性改变是介入到他人的生活中去,她遇到莫迪·福勒,一个独居的性情古怪的老太太,开启了生活和情感的另一个方向。“好邻居”是英国的一项社会福利措施,英国政府会雇佣一些上年纪的妇女,让她们到街上和老人们喝杯茶,或者看看他们过得好不好,时不时照料他们一下。这种人叫做“好邻居”,还可以得到很少一点报酬,简·萨默斯与莫迪·福勒的偶遇和深交,一直被别人误认为是好邻居关系。 

莱辛的短篇小说《19号房间》的女主人公苏珊是广告画画家,为了丈夫和孩子辞去工作,成为专职的妻子和母亲。她的婚姻生活几乎无可挑剔,但这一切都没有办法阻止现代生活所带给女性的窘迫和压抑,苏珊最后选择了又旧又脏的旅馆19号房间这一反差明显的都市空间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苏珊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的转移,是对现实的逃避,也是对人性隐秘的揭示。《好邻居日记》中简·萨默斯与莫迪·福勒的关系,也可以看作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的转移,简·萨默斯不断在意识中对比两个人的生活差异,一个穿着精致的订制服装,化着一丝不苟的妆容,出入各种时尚派对;另一个则是一个老婆子,全身着黑,鼻子挨着下巴,凶巴巴的灰眉毛,一边嘟囔诅咒着,一边推着购物篮往前走,有几个男孩在捉弄她。她处于生命终端的各种不堪之中,“那些让可怜的莫迪成天为之辛劳,因之呻吟,用以维持个人状态的劳烦苦役,对于我来说都不算什么”。简·萨默斯的侄女认为这是她对于之前丈夫和母亲在疾病中无感的一种补偿,莫迪·福勒对简·萨默斯从拒绝、接受,到任性、依赖,她都全盘接受,她曾经反省,如果面对的是丈夫、乔伊丝(同事兼好友)、乔姬姐姐,她一定会把她指认为感情敲诈犯。她没有办法放弃这个“累赘”,这是超越她个人生活属性的选择。 简·萨默斯说“莫迪给了我一把钥匙”,开启了她生命的另一个空间,尽管明明知道那个空间是具有强大吸附力的黑洞都义无反顾,不得不说简对莫迪的爱有一部分来自于对未来的恐惧,“那是一个可怕的真空地带,你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吸进去了。不,我不会再次把自己置于这种境地,不会重蹈覆辙——世界上只有一个朋友的莫迪——那样的覆辙”。但这个部分的比重一定非常微弱,有时候只是下意识,比如简·萨默斯可能以更加感恩的心情迎接每一天。 

莫迪·福勒撕开了社会的另一面、让人无法承受的部分,她跟简·萨默斯谈起生命中所有快乐时光,说她现在很开心,因为简·萨默斯的出现。这么一点小事就能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这让简·萨默斯难以接受。街区一家商店的印度人店员,说当初自己在肯尼亚认为英国人人都很富足,但现实是店里每天都有六七个像福勒太太那样无人照料的人。他的口气像是指责简·萨默斯的生活或者说衣着风格,与街角小店和那些老人格格不入,“我们惊慌,我们害怕,这一切我们无法承受。” 

关于写日记或者说写作,简·萨默斯先是预设其重要性,“记下琐碎的事件,都混在一起。不过现在我回顾过去的一年,开始明白哪些是重要的事件了”,她记录自己的生活、与莫迪的交往、朋友的感情生活、杂志社的内部政治、姐姐一家的隐忧,都是自我的另外空间,记录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因为我要理解”。但恰恰是记录打破自己的初衷,带来了理解的不可能性,比如对于莫迪一天的记录,固然保存了她生活中的时刻记忆和种种痕迹,让记录者对她有了更多的认识,但是那些都是真实的吗?“我只能记下我亲身经历的,观察到的,听她说的……我有时候醒来觉得一只手麻木得厉害……但还有些什么事我没法知道的?想到这个,我就会想起自己根本无法想象她会说‘这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我无法想象这背后的怅然若失和孤独寂寞,因此我无法知道她低声嘟囔‘糟糕糟糕’背后都有些什么,还有她蓝眼睛里或闪闪烁烁或熊熊燃烧的怒火后都有些什么。”莫迪·福勒的出现让简·萨默斯开始动笔写长篇历史小说,重新叙述历史,并且影响到她对历史的看法,在美化历史和再现冗长、沉重的事实之间,她没有挣扎地选择了美化历史。这是一个消费主义时代的命题,但经由莫迪·福勒的故事过滤之后的历史观,即使是同一个政治不正确的答案,也获得了另一种人道主义的光彩。 

如果说《好邻居日记》的上半部主角是莫迪·福勒,那么下半部的主角可能就是理查德,一个与简·萨默斯心心相印的男主角,一段爱情故事。如果前者把简·萨默斯从空中拉到地上,后者则又一次把她拉到抽象之中,除了被爱情击中的陈词滥调,他们交谈最常重复的内容,都是“他们——你们——我们”这样的句式,诸如“我们拥有的是人民。这里有理智,有观念,有平衡,有正义,而我们确并不看重”,“如果不珍惜某种东西,就会失去它”,“你们活在这个小小的绿洲当中,而外面的世界满是混乱局面和恐怖事件,以及不敢说出自己真实想法的人”。这些对话针对英国和美国的差别,是某种知识分子式的反思。但是两个人的生活中又充满了各种被列为禁区的私人问题,比如理查德的婚姻生活、一直跟踪他们约会的女儿等等。他们游走在感情的边缘,小心回避着禁忌,谈论宏大议题又太沉重,在两极的较量权衡中,其实抵达了一种失语状态,这是私人生活中难堪和被撕开的部分。简·萨默斯对自己的认识非常清楚,她属于自己熟悉的世界,她也知道自我存在的组成部分,所以她适时结束了所谓的爱情,就像那些从简·萨默斯生活中逝去的生命一样自然——丈夫、母亲、莫迪·福勒、安妮等等。 

《好邻居日记》的开端特别像一个精英女性自我救赎的故事,在组成简·萨默斯生活沙尘的成分(从公共到私人,或者从根本上来讲都是私人的)一一抽离之后,才能够看清楚,作品其实是一部复杂生活光谱的记忆,就像第二部的副标题“岁月无情”所叹息的那样,是时间和忧伤,“可惜少年无知,可叹老年无力”,时间和爱是最大的主角,呓语就是生活本身,简·萨默斯所拥有的一切快乐和慰藉,从平常些的和无足轻重的,到熟悉的和珍爱的,在时间的流逝中,一个接一个遁入空无,而写作(日记)让它们留存、汇集、丰赡,抵抗着空无和时间。 

  

网站导航 | 意见反馈 | 投稿指南 | 联系我们 | 招聘英才 | 出差审批表 | 法律声明 | 图书购置使用及保管审批单 | 保密知识宣传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联系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数字信息室 邮编:1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