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哲学所王柯平研究员在社科院外文所举办学术讲座

2025-10-21     作者: 唐卉

2025924日下午2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创新工程项目神话与古今政治思想的变迁小组邀请哲学所王柯平研究员在外文所小会议室做了一场名为神话作为德化故事柏拉图晚年的神学伦理关切的学术讲座。中北欧、南欧拉美、东方、古典学研究室等多个研究室人员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李贺编辑参会,数名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英美、俄语、日语文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也旁听了讲座。


本次讲座由唐卉研究员主持,她首先介绍了主讲者的研究领域、所获荣誉及其对于中西美学、古典诗学与文化哲学研究作出的贡献,谈到王柯平老师丰富多彩的学术经历和令人钦佩的品格。主持人在一一介绍完每一位参会人员之后,长达四个多小时的讲座缓缓拉开了序幕。


已经迈入古稀之年的王老师通过中文、英文和希腊文三种语言文字,结合一张张精心准备的PPT仔细地为在座的每一位听众耐心讲解。他首先说明讲座题目是应本次项目组的邀请为契机思考而成,muthos一词在荷马史诗中意指speechconversation,即交谈,在柏拉图这里可以理解为special talk or conversation,也就是特殊的言说或交谈。继而指出,在《法礼篇》这部遗作里,柏拉图对神学伦理现状深表关切。鉴于当时民众的神学观念或宗教信仰开始松动与弱化,柏拉图再次启用关乎社稷安危的神话学基础mythological basis,将其作为德化故事或德化言说,从蒙童阶段开始,推行神学伦理教育或道德教化。因为,神学伦理的变异,将会动摇城邦社会、政治及其文化赓续的根基。他提出耐人寻味的疑问:柏拉图式的神学劝诫,是否可谓明知无可奈何而为之的最后努力呢?从《理想国》到最后一部作品《法礼篇》,从第一城邦的提出到第二城邦的设想,柏拉图尝试从理论走向实践,从立法和善治的角度出发,对相关细节考虑得更加具体,其中包括人口控制在5500人以内、贫富差别量值不可超过五倍、探讨何谓正确的教育、如何培养完善的公民等。王老师逐一分析了《法礼篇》涉及的神学、法学、宗教、政治问题,引导大家思考柏拉图所设定的爱智求真善的可能途径、凭借理性如何应对年轻人因狂傲与无知所导致恶果(譬如五类异端行为三种不虔敬态度及其根源)、特别是柏拉图在竭力解决恶的问题”(problem of evil时所采用的双重策略:一方面借助劝诫神话来彰显神正论的要旨,以期达到宗教伦理教育和树立虔敬信仰的目的;另一方面利用严苛的法律惩罚(包括三种功能不同的监狱改造与最终的死刑判决),以便阻止异教思想的蔓延和控制异端行为的泛滥。这种兼顾德化教育与法治强制的策略,旨在夯实城邦正确教育与培养完善公民的根基,旨在引导每位公民确立和巩固 自我边界,旨在确保新构建的次好城邦实现真正的善治,旨在促使新设定的混合政体取得应有的效用。

谈到《法礼篇》第十卷所讲的三种不虔诚impiety)态度,即:(1)神不存在;(2)神虽存在,但不在乎人类;(3)神虽存在,但会受到祭品与祈求的影响,容易被人说服或收买。依据古典希腊文化和宗教传统,我们可以做出如下解读:第一种态度会导致无神论atheism和为恶倾向。第二种态度近乎于自然神论(deism),将神视为造物主,但却以理性优先,否认天启宗教,推崇自然秩序自主,将造物主(神)所创设的宇宙万物,交给自身的内在规律去管控,由此终结了造物主的持续性干预,这一切必将宗教信仰空间压缩到微乎其微的程度。第三种态度涉及希腊传统有神论(traditional theism),涉及希腊诸神与宗教的传统观念或构想。在人与神的互动关系上,留下了特殊的弹性空间,使神成为可能被腐化的求助对象,这在柏拉图看来是最为危险、最难消解的点。

对于上述三种不虔敬态度或立场,柏拉图基于神正论(theodicy)的立场,采用整体与部分论theory of the whole and the parts的方法,逐一进行了反驳,而且是从娃娃抓起,从充满神话内容和寓教于乐的摇篮曲开始,从神正论至善至真德性根源入手,从整体全善与部分善恶兼有的辩证角度,将神话教化作为正确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培养完善公民的全部过程。不过,柏拉图式的“人文化成”(paideia)方略,虽然极其重要,但最终离不开法律惩治这一把“杀手锏”。

王柯平老师指出,柏拉图借此构建了一套完整的道德规训体系。他特别强调,神话在其中并非虚构之辞,而是承载真理的特殊言说方式,通过情感共鸣与想象教化引导灵魂向善。这种以神话教化的实践,实则是理性与诗的融合,体现出柏拉图晚年对人性弱点的深刻洞察与制度设计的审慎妥协。在理性难以触及的幽微之处,神话以其象征力量填补了教化的空白。另外,柏拉图的神话哲学,不仅是借助神话向更多普通人或未经过哲学训练之人传播自己的哲学思想(伦理神学思想),而且是以更现实等有效的方式,在理想与人性之间架设过渡的桥梁。《理想国》第十卷中灵魂不朽的神话与死后审判的末世论叙事,正是为了震慑那些轻慢德性而狂傲无知的异教徒,使其畏惧恶报而趋善避恶,使其爱智求真而自修善果,从而选择踏上哲学之路,成为柏拉图所期待的爱智者哲学家,也就是人之为人,在于像神”( be god-like柏拉图式哲学家Platonic philosopher)。这种理性的诗化转译,既保留了哲学的深度,又赋予法律与宗教以情感效力。通过将宇宙秩序、道德因果与灵魂命运编织成可感可知的故事,柏拉图试图在民众心中建立起内在的约束机制。这种神学劝诫的深层意图,不在于迷信的复归,而在于以象征语言或喻说,唤醒理性无法单独唤起的道德自觉,借此为自我的行为立法,实现主体的道德自律。

简言之,神话在此成为哲学的代偿与辅助,针对的正是人性中非理性的幽暗层面。它并非取代逻辑论证,而是将抽象的善理念具象化,使普通公民能在情感上认同并内化伦理规范。柏拉图深知,单靠辩证法不足以维系城邦秩序,必须辅之以可感知的叙事权威。因此,神话与法律共同构成德性教育的双重机制,前者塑造心灵倾向,后者固化行为边界。这一设计透露出他对政治现实的清醒认知:理想的实现始终受限于人性的局限。在这一框架下,法律不仅是外在约束,更是一种灵魂的塑造技艺。通过惩罚与教化并行,城邦试图将正义内化为习惯,使公民在畏惧刑罚的同时,逐步趋向德性自觉。柏拉图由此揭示了一个深层命题:政治秩序的稳固,终须建立在灵魂秩序的整全之上。重启神话学基础,还需借助神话的情感牵引与法律的制度保障。这种复合型治理智慧,体现了他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体察。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柏拉图及其《法礼篇》,在讲座结束之时,王老师还为在场听众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参考资料。

讲座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材料详尽,尤其是王老师生动且充满激情的语言让每一位与会人员沉浸其中并感到意犹未尽。提问环节,听众非常珍惜与主讲人难能可贵的交流机会,争先恐后地发言:问题涉及柏拉图描述的最好城邦与次好城邦的本质区别、demonspirit用词上的不同、古希腊hubris的寓意、黄金时代的强力支撑、善与恶的对立、对中道两极关系的理解、人是诸神的玩偶内在含义等多个层面,现场讨论气氛热烈。王老师逐一回应,引经据典而又不失幽默风趣,既澄清了概念误区,也进一步阐释了古典思想对现代伦理困境的启示意义,令在场师生深受启发。王老师以七十之龄仍坚守学术热忱,提前半小时抵达会场,其言传身教本身何尝不是一种对年轻学子的德性示范?

夜幕降临,时针指向晚上6点钟,不知不觉中,讲座已进行了四个多小时,与会人员兴致不减,热情高涨,不愿离场。唐卉研究员不得不打断大家持续的讨论,她感谢主讲人王柯平研究员在百忙之中带来的这一场令人难忘的精彩讲座和思想的盛宴,也感谢各位同仁的深度参与。最后,唐卉研究员借用德尔菲神庙前的两句箴言——认识你自己凡事勿过度与每一位参会人员共勉。讲座虽落幕,但关于理想与现实、信仰与理性、教育与秩序的沉思仍在延续。正如柏拉图在《法礼篇》中始终不放弃希望,真正的智慧或许正在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担当之中。

 

                                                                                                                                                                                                                                                                                 供稿人:唐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