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行动、政治与伦理:阿尔及利亚战争时期布朗肖的“非介入文学” 杜云飞[1]
微观凝视、单子论与神光收缩:本雅明语言论中的莱布尼茨底色 陈影[1,2]
冷战及其抵抗:堀田善卫《时间》中的历史、现实与中国 熊鹰[1,2]
标准英语的普及与淡去的民族历史记忆:《德伯家的苔丝》对城市化进程的考量 应璎[1,2]
歌德与郭沫若“创造”诗学的思想起源 宋夜雨[1,2]
《加勒比之声》与加勒比英语文学听觉共同体的形塑 金太东[1,2]
比较文学文献学:从潜在书目的网状关系再探文学交流关系研究——以日本五山文学为例 张哲俊[1,2]
历史的神话与神话的历史:欧文·威斯特的《弗吉尼亚人》 孙胜忠[1,2]
“翻译”斯宾诺莎:乔治·爱略特《撩起的面纱》中的情感书写 杨靖[1,2]
论佩索阿的民族重构与世界想象——以《天音》为例 闵雪飞[1,2]
上海沦陷时期太平书局及《风雨谈》杂志的日本文学翻译活动考——以中岛敦作品的译介为线索 郭勇[1,2]
外国文学研究的中国视角与文明互鉴——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暨“文明互鉴与外国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 李亚飞[1];聂韬[1];保雨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