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理论研究室
  外国文艺理论研究室简史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文艺理论研究室组建于1981年,其间曾更名为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室(2019-2023)。以本室成员为主体的外国文艺理论学科,其历史可追溯至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决定,在1953年2月成立的文学研究所文学理论组(组长为美学家、文艺理论家蔡仪),无论是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外国文学研究所于1964年9月成立之前还是成立之后,主要致力于以“三套丛书”——《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外国文艺理论丛书》《马克思文艺理论丛书》——为代表的多项翻译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于1977年5月成立以后,外国文艺理论学科研究人员除继续参与“三套丛书”工作之外,主要从事英、法、俄 、德、日等多语种多区域的文艺理论研究、外国文论及比较诗学研究以及相关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培养,成果丰硕,已发表专著包括《现实的发展与现实主义的发展》(吴元迈著)、《20世纪西方文论研究》(郭宏安、章国锋、王逢振合著)、《印度古典诗学》(黄宝生著)、《重建阅读空间》(郭宏安著)、《对话与建构》(周启超著)、《20世纪法国小说诗学》(史忠义著)、《再登巴比伦塔----巴赫金与对话理论》(董小英著)、《否定性思维——马尔库塞思想研究》(程巍著)、《文学性:文论研究的核心追问》(吴晓都著)、《诗歌与真理——海德格尔艺术观念研究》(梁展著)等,另有译作、文学作品若干,在文论界广有影响,颇受好评。
  作为国内最早的多语种文学理论研究机构之一,外国文艺理论研究室现在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2002年入选)、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外国文艺理论研究分会会长单位,在国别文论的深度探究、多语种文论的汇通研究与跨文化的文学理论研究等领域的,在国内学界具有比较优势。
  外国文艺理论研究室前辈
  历任主任:吴元迈、郭宏安、章国锋、周启超
  历任副主任:叶廷芳、吴晓都、史忠义
  曾经在外国文艺理论研究室工作过的研究人员:吴元迈、杨仲德、张孟恢、叶廷芳、郭宏安、章国锋、吴岳添、王齐建、兰明、蒋卫杰、刘东、冯季庆、梁展、周启超、董小英、史忠义、吴晓都、程巍、王涛、金成玉、萧莎。
  外国文艺理论研究室在职人员
  现有研究人员5人:徐德林(主任)、任昕、庄焰、戴潍娜、姜雪。
  
  徐德林,先后求学于四川外国语大学、英国桑德兰大学、北京大学,分别获得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媒体与文化研究硕士学位、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外国文艺理论研究分会会长及英国文学分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等职。主要研究领域为英国文化研究、英语文论,已出版《重返伯明翰:英国文化研究的系谱学考察》《椰壳碗外的人生》《原型与集体无意识》等专著译著多部、发表《威廉斯研究在中国:遗产与债务》《制造“真正的”差异:文化研究与后马克思主义的“接合”》《乡村与城市关系史书写:以情感结构为方法》《“马克思归来”与文化研究的重建》等学术论文多篇、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外国文学学科英美文艺理论分支,以及学术随笔数十篇。三次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
  
  任昕,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西语系、北京大学中文系,分别获得文学学士学位、文学硕士学位、文学博士学位,2009-2010年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从事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代表作《海德格尔诗学的意义》(专著)从西方思想文化背景对海德格尔诗学进行阐释,探讨其与西方哲学的内在联系和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同时将海德格尔诗学与当代西方语境和问题联系起来,探讨其为解决当代人类困境所作出的努力,阐明海德格尔诗学在人类终极关怀上所具有的本体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代表作《爱默生与美国个人主义文化》(专著)从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思想和文学成就入手,分析爱默生个人主义思想的理论内涵及在美国文化环境中的流变,探讨其对美国文化确立及美国民族精神形成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影响。

 

  庄焰,先后毕业于北京旅游学院、日本城西国际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分别获得文学学士(英语)、文学硕士(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学硕士(社会性别与传媒)、文学博士(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文艺理论研究室副研究员,主攻日本文学理论,在夏目漱石早期文学与理论思想方向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亦做过少量现当代思想家如加藤周一的评论研究。其中,夏目漱石早期文学作品研究方面的代表性论文是《在“二十世纪的文明”与“父母未生之前的世界”之间——以<趣味的遗传>为中心》(载《外国文学评论》,2018年第1期),对夏目漱石早期短篇《趣味的遗传》进行了深入分析,将该短篇表达的意识形态与二十世纪初日本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模式结合起来,分析呈现了二十世纪初日本在认识外部世界时官方倡导的"理"的认知方式(科学理性)和与本地传统紧密相连的"情"的民间思维方式("超自然"意识形态)的共存与竞争关系,探讨了国家"理"性如何将超自然的"情"整合进天皇制的话语叙述中,揭示了天皇制近代国家内核中的话语悖论及其在夏目漱石早期文学创作中的再现。在夏目漱石早期文学理论思想研究方面,发表了代表性论文《“科学”作为文学研究的方法——夏目漱石<文学评论>考论之一》(载《外国文学》,2017年第1期)、《文学与批评中的理性与情感——以<文学评论>中的斯威夫特论为中心》(载《外国文学》,2019年第4期)等多篇,深入探讨了夏目漱石在《文学评论》一书中表达的文学思想。

 

  戴潍娜,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牛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分别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杜克大学访问学者,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文艺理论研究室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女性主义文学、比较文学。
  代表作:《未完成的悲剧:周作人与霭理士》(专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8年8月):研究将英国维多利亚晚期性心理学家霭理士与中国现代作家周作人的思想理路进行比较与映照,通过具有历史性和批判性的深入探究,试图揭示出现代性中国的“自我”建构进程中长期被忽视、被压抑的维度。通过分析论述霭理士的性学创见和文艺道德批评理论,以霭理士性心理学思想体系对周作人的思想和行动进行重新审视。关于二者的平行研究,并非遵循时间线性逻辑,而是在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视野中,呈现并解析其“关系结构”,使得主体和事件得以跳出单向逻辑,在相互关系之中重新定位。霭理士对于一众中国文人的影响,可谓是中国现代文学形成时期的一条非常重要且隐秘的历史线索,由此开启的中国现代性学启蒙和女性主义文化,深深嵌入到中国现代性“自我”建构之中,成为中国现代转型的隐秘动力之一。
  译作:
  《天鹅绒监狱》,[匈牙利]米克洛什•哈拉兹蒂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
  [文艺作品]
  《学坏》(论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2025年
  《以万物为情人》(诗集),花城出版社,2024年
  《我的降落伞坏了》(诗集),江苏文艺出版社,2016 
  《灵魂体操》(诗集),新星出版社,2016
  《面盾》(诗集),漓江出版社,2014年
  《我们终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事物》(论文集);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8
  Loving You at the Speed of a Snail Travelling around the World,新西兰冷毂出版社(Cold Hub Press)
  Dai Weina西班牙语诗集,西班牙莱里达大学诗歌集系列
  [主  编]
  《光年1:诗歌共和国》
  《光年2:世界中的世界》
  《光年3:出生之城与记忆之城》
  《光年4:像目睹出生一样目睹死亡》
  《光年5:我们这代人的赌注》
  《光年6: 寂静是另一种回声》
  [论 文]
  《泰戈尔与中国现代诗学关系考论》;《南方文坛》2021年12、第18-25页。《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文学研究文摘》转载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跨文化融涉与转型》载于《东吴文学》2022年第五期
  《从“优生学”到“性心理学”——霭理士在东方的现身》;《鲁迅研究月刊》2019年第4期、第72-79页
  《黑弥撒与撒旦先生》载于《读书》2022年第6期;
  《“她者”的醒来》;《读书》,2020年第6期、第117-122页。
  《踢翻废话温水浴》;《读书》,2017年第1期、第45-50页
  《改变之书:另一种英雄主义》;《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20年第2期、第49-58页
  《沉默规则打破者》;《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20年第2期、第27-42页
  《八股、时文与酱缸》;《小说评论》2021年5月,第54-61页
  《霭理士一生的情爱实验》《作品》2016年第6期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跨文化融涉与转型》载于《东吴文学》2022第5期
  《鲍勃迪伦歌词选》;《世界文学》,2017年2月
  《无界:霭理士影子下的周作人》载于《鲁迅研究月刊》2016第2期
  《霭理士译介史》载于《新文学史料》2016年第3期
  《霭理士一生的情爱实验》载于《作品》2016年第六期 
  《美的对峙》载于《读书》2016年第八期
  Dai, W. &Wang, Z,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Rural China’s Self-Governance: Institutional, Socioeconomic, and Cultural Factors in a Jiangsu County,载于Governance (GOVE 26(1), GOVE-1605.)
  
  [获奖情况]
  202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拔尖人才;
  2018海子诗歌奖提名奖;
  2020年第六届剑桥“徐志摩银柳叶奖”青年诗歌奖;
  2017太平洋国际诗歌奖年度诗人;
  2018罗马尼亚“诗歌骑士”荣誉称号;
  
  姜雪,文学博士,助理研究员。
  研究方向:德语文学与文艺理论,近期重点是本雅明思想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瓦尔特•本雅明的思想图像写作研究”。
  成果简介:近年尤其关注本雅明的文学作品及其风格诗学。代表论文均选取本雅明广泛见诸报刊的文学创作为研究对象,以语义细读的方法深入考察作为文学类型的“思想图像”,并关注本雅明大多数“思想图像”的产生语境即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报纸媒介。论文尝试为理解本雅明文哲交融的实验写作提供有力的理论视角,以文学创作为切入点探讨本雅明整体著述的写作风格和他丰富的批判思想。
  代表作:
  《理念•寓意画•思维方式——从“思想图像”的语义流变看本雅明思想图像写作的三个面向》,载《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21年第6期(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22年第4期全文转载)。
  《文学革新与拯救——本雅明的副刊文学实验与媒介反思》,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期。
  《图像与反思的综合——思想图像视域下的<单行道>写作》,载《外国美学》,2020年第32辑。
  出版译著《单行道》《本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