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学研究室
  
  学科沿革:东方文学研究室是外国文学研究所组建最早的研究室之一,其前身为1953年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国家级文学专门机构“文学研究所”下属的“东方文学组”,首创于1959年,聘请北京大学东语系主任季羡林兼任组长。后期由李芒担任组长,栾文华、冯剑秋担任副组长。不久“文学研究所”并入中国科学院;1964年,经毛泽东主席亲批,由“文学研究所”的四个外文组(含“东方文学组”)以及中国作协的《世界文学》编辑部共同组成中国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东方文学组”遂更名为“东方文学研究室”;1977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独立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最早的所级研究机构之一,东方文学研究室的建制不变。
  东方文学研究室的研究范围广泛,涉及的语种众多,曾多年是外文所人数最多的研究室,也是国内最大的东方文学研究实体。
  20世纪八十年代东方室分为两个研究室,一是“东北亚和东南亚文学研究室”,研究范围包括日本、朝鲜、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国家的文学,研究人员有李芒、李德纯、高慧勤、何少贤(日本文学),栾文华、顾庆斗(泰国文学),凌彰(新加坡、菲律宾文学),张志荣(印尼文学),李修章、田小华(越南文学),周有光、冯健秋(朝鲜文学),相继由李芒、高慧勤、栾文华担任研究室主任或副主任;另一是“南亚和西亚非洲文学研究室”,研究范围包括印度、巴基斯坦、伊朗、阿拉伯和非洲诸国的文学,研究人员有黄宝生、倪培耕、周志宽、石真(印度文学),元文琪(波斯文学);郅溥浩、李琛、伊宏、程静芬(阿拉伯文学)等,相继由黄宝生和郅溥浩担任研究室主任。随着一些研究人员的退休和调离,“东北亚和东南亚文学研究室”和“南亚和西亚非洲文学研究室”又重新合并为“东方文学研究室”,主要从事亚洲各国文学的研究,研究人员曾有高慧勤、凌彰、李修章、田小华、栾文华、何少贤、元文琪、王家瑛(乌尔都语文学)、郅溥浩、李琛、伊宏、程静芬、马尚忠(缅甸文学)、王受业(马来西亚文学)、魏大海(日本文学)、吕莉(日本文学)、穆宏燕(波斯文学)、贺喜(印度文学)等,后一些人员相继退休和调离。新世纪以来,东方室又有郑国栋(印度文学)、宗笑飞、许金龙、钟志清、唐卉、杨曦、董晨、邱雅芬、郑友洋、肖逸荷以及从事梵文研究的常蕾、党素萍、张远、于怀瑾、黄怡婷加盟。(关于科研人员从事的语种,未注明者也在文中有所体现)
  2020年中国社科院学科调整之际,东方室被分作东方一室和东方二室,均由原东方室主任钟志清负责。2023年12月,东方一室更名为东方文学研究室,继续由钟志清负责;东方二室更名为梵文与南亚文学研究室,由常蕾负责。
  历任东方文学研究室室主任:李芒、黄宝生、凌彰(副)、高慧勤、郅溥浩、栾文华(副)、魏大海(副)、穆宏燕、吕莉(副)、钟志清。
  学科与学术成果:在过去的六十年间,东方室数代学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高慧勤、栾文华主编、东方室多人参与撰写的《现代东方文学史》乃是国内东方文学研究领域师生的必读之作。与此同时,老一辈学者参与撰写了第一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李芒、高慧勤、李德纯、石真、黄宝生、周志宽和东方室多位同仁参与)《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凌彰、周志宽、倪培耕、王受业、黄宝生参与),《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凌彰参与)《20世纪外国文学史》(郅溥浩、凌彰参与)。
  在日本文学研究领域,李芒、高慧勤、李德纯等前辈的科研成果,如《投石集》(李芒著)《战后日本文学》(李德纯著)《芥川龙之介全集》(高慧勤、魏大海主编)无疑代表了东方室在国内日本文学研究界的崇高地位。魏大海承担了院重点研究课题《日本当代文学考察》,另著有《日本文学简史》和《私小说——20世纪日本文学的一个神话》。何少贤著有《日本文学巨匠——夏目漱石》(再版更名为《夏目漱石文艺理论研究——纪念漱石诞辰150周年》)。吕莉专攻“《万叶集》研究”,在国内外发表了《“炎”考》、《“白雪”入歌源流考》《柿本人麻吕对于汉语表记的创造》等系列论文。许金龙逐渐推出《愁容童子》《别了,我的书》等大江健三郎小说系列,成功邀请大江健三郎先生数次访问外文所,把国内大江健三郎研究推向一个新高度。在职人员邱雅芬、唐卉也发表了多项研究与翻译成果,详见在职人员成果代表作。日本文学学科可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
  在韩国文学研究领域,焦艳在东方室工作期间写了多篇文章,介绍韩国优秀作家及优秀作品,有意识地把韩国文学热潮引向深层次。青年学者董晨的成果详见在职人员代表作。 
  在印度文学研究领域,外文所前所长、学部委员黄宝生先生无疑代表了东方室在国内印度文学研究界的崇高地位。黄宝生先生主持的梵文研究中心在人才培养与成果出版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他著有《印度古典诗学》《印度古代文学》等专著,在2010年开创了为期三年半的梵文研习班,为我国培养了一批梵语研究人才。同时,黄宝生先生带领外文所的青年学者开始有计划有次第地撰写研究性教材,先于2010年出版逾80万字的《梵语文学读本》,注解详细、文本丰富。随后,又撰写出首部《梵语佛经读本》。黄先生的成果与建树,详见梵文与南亚文学研究室的黄宝生先生简介。
  在东南亚、南亚文学研究领域,栾文华著有《泰国文学史》、《泰国现代文学史》,主编了《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书系•东南亚文学卷》,引进并翻译了西巫拉帕的《画中情思》等作品。凌彰著有《黎萨尔与中国》(合)《唐诗的传播与选译》(印尼文),译有黎萨尔的绝命诗《我最后的告别》。倪培耕译有《泰戈尔评传》,石真、冰心选译了《泰戈尔诗选》,黄宝生、石真选译了《伊斯拉姆诗选》,王家瑛选译了《伊克巴尔诗选》。黄宝生、倪培耕、周志宽合译了《印度现代文学》。田小华编有《越南当代短篇小说选》。青年学者郑友洋的成果详见在职人员代表作。
  在波斯(伊朗)文学研究领域,元文琪的研究专著《二元神论》及其相关的一系列论文,对波斯上古时期的宗教文化进行了详细梳理和深入论述。穆宏燕在外文所工作期间发表了专著《凤凰再生——伊朗现代新诗研究》、《波斯古典诗学研究》。元文琪和穆宏燕参与翻译的“波斯经典文库丛书”(共18卷),在2002年江泽民总书记访问伊朗时,被作为中国国家文化礼物赠送给伊朗政府,江泽民总书记和伊朗总统哈塔米先生共同签名的“签名版”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伊朗国家图书馆。
  在阿拉伯文学研究领域,郅溥浩、李琛、伊宏等前辈的成果,如《神话与现实:<一千零一夜>论》(郅溥浩著)、《阿拉伯现代文学史》(伊宏著)、《阿拉伯现代文学与神秘主义》(李琛著)、伊宏主编的《纪伯伦散文全集》、李琛主编的《阿拉伯经典散文》无疑代表了我东方室在国内阿拉伯文学研究界的领先水平。在职人员宗笑飞的成果详见在职人员代表作。
  希伯来文学研究是东方室的特色学科。我国的希伯来文学研究一直属于冷门。钟志清是我所培养的第一位在以色列大学的希伯来文学系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学者。归国20年来,她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出版了多项专著、译著和论文;与相关学术机构合作组办了“文学与民族意识研讨会”、“阿摩司•奥兹访华”、“女性文学研讨会”、“中以文学国际研讨会:文学与民族认同”等学术活动,使我室的希伯来文学学科得到学界认可。目前该学科有钟志清、肖逸荷两位科研人员,其成果详见在职人员代表作。该学科可招收博士研究生。
  杨曦在2016年入职外文所,从事亚美尼亚及波斯化地区文学研究。
  承担课题:东方室科研人员曾经承担或正在承担多项国家级课题。主要有:黄宝生领衔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梵文研究队伍与人才培养(委托培养)”;钟志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变革中的20世纪希伯来文学”、“希伯来叙事与民族认同”,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希伯来语文学史”以及《中国大百科》(第三版)外国文学学科“希伯来-以色列及其他亚洲国家文学”(任分支主编);邱雅芬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七世纪以来日本文学的广州形象建构研究”等。与此同时,东方室科研人员已经承担或正在承担“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工程”(A类)、“跨国主义的东方遭遇:资本驱动与异文化互动”、“文明交汇进程中的东方文学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学研究”、“神话与古今政治思想变迁”等创新工程课题,以及国家人事部择优资助项目“当代以色列作家研究”和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东方文学与文明互鉴:全球化语境下的东方当代小说研究”等。
  现有科研人员及简介:钟志清、邱雅芬、宗笑飞、唐卉、杨曦、董晨、郑友洋、肖逸荷。
  钟志清,希伯来语,英语,代表作:专著《变革中的20世纪希伯来文学》《希伯来叙事与民族认同研究》《希伯来经典学术史研究》(第一作者)《当代以色列作家研究》《“把手指放在伤口上”:阅读希伯来文学与文化》;学术译著《现代希伯来小说史》《希伯来文学的再生》(合),希伯来文学作品翻译《我的米海尔》《爱与黑暗的故事》《乡村生活图景》《黑泽废墟》等;编选《希伯来经典研究文集》;学术论文《希伯来语复兴与犹太民族国家建立》《身份与记忆:论希伯来语大屠杀文学中的英雄主义》《阿格农的<昨日未远>与第二次阿里亚》《大屠杀与以色列的意识形态》《圣经神话与古代近东传统》等。
  邱雅芬,日语,代表作:专著《日本小说发展史》、《中日傀儡戏因缘研究》、《芥川龙之介学术史研究》、《芥川龙之介的“中国”:神话与现实》(日本出版);译著《<日本文学史序说>讲演录》、《人文社名著名译丛书/万延元年的Football》、《新编新译世界文学经典文库/芥川龙之介经典作品集》、《大江健三郎文集/我那时真年轻》;编著《芥川龙之介研究文集》;论文《唐代傀儡戏东传以及日本傀儡戏的形成》、《论日本傀儡戏神百太夫及其域外神格》、《胜战巫术与中日傀儡戏起源传说》、《论大黑天信仰与中日戏神之渊源》,《帝国时代的罪与罚:夏目漱石的救赎之“门”》等。
  宗笑飞,阿拉伯语,代表作:专著《阿拉伯安达卢斯文学与西班牙文学之初》、译著《西班牙文学中的伊斯兰元素》(学术译著)、《别样的色彩》《一千零一夜》等,论文《民族主义风潮中的<一千零一夜>》《约翰•巴斯的后现代之后》等。
  唐卉,日语、古希腊语,代表作:专著《希腊神话历史探赜》;译著《希腊文化的东方语境》、《日本神话的考古学》(第一译者)、《希腊神话和美索不达米亚》(校译)、《活着的士兵》;论文《“史诗”词源考》、《井上靖〈敦煌〉中的“月光玉”之谜》、《“历史(history)”词源考——近代西学东渐语境下中国和日本的“历史”认识》、《巫女与王权——日本神功皇后西征之“神谕”谫论》、《“唐女巫皆能弹琵琶”——琵琶西传东渡的精神流动探微》等。
  杨曦,主要外语语种为亚美尼亚语,代表作:论文:Some possible Chinese records about Armenia and the Armenians in mid-Qing dynasty,专著章节:History and organization of the Anatolian ašuł/aşık/aşıq bardic traditions,论文:《“鲁拜/柔巴依与绝句发生关系论”献疑》。
  董晨,主要外语语种韩语,代表作:论文《朝鲜半岛近代文化转型中的中国文学研究——以梁建植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研究为中心》、《“转换时代”的韩国与李泳禧的乌托邦》、《从“新的创作与批评的姿态”看白乐晴的文学观》。
  郑友洋,菲律宾语,代表作:论文《菲律宾新兴宗教“基督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史诗与菲律宾传统社会——以<呼德呼德>的主题程式为例》、《菲律宾骑士传奇的民间文学渊源》、《从叙述者看菲律宾小说<70年代>的现实意义》等。
  肖逸荷,希伯来语,代表作:论文《“我的心在东方”——安达卢斯希伯来语诗歌中的锡安意象与犹太信仰》、翻译《但是在夜里,在夜里,我依旧用西班牙语做梦》(《希伯来文学的再生》第四章)、报告《以色列伊拉克裔犹太人的社会状况》(第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