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职责 实干兴文
作者:
来源:
十八大报告明确阐述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定位、功能,以及当前我国文化建设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同时,报告对于如何把握和强化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定位、功能,以及如何推进和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堪称精准而明晰的要求。报告对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文化之“治”和“化”的功能作用之重视,体现出了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一种饱满圆融的政治和文化理性精神,以及深远的历史眼光。通过学习领会十八大报告,我深刻地认识到:
一、作为一个从事人文学术研究的学者和研究所的科研组织管理者,在贯彻和落实十八大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任务中,有着不可推卸的使命和职责,以十八大所制定的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精神为指南和行动纲领,积极开展和促进中外文学研究的学科和人才建设,是当前以及今后相当一段时期的主要工作任务。因而,我们应该使自己所从事的具体的科研工作,以及研究所的学科、人才建设工作,更加积极主动、真实有效地参与到当下中国正在生机蓬勃地展开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文化行动中来,而时刻牢记我院的三个定位,倍加珍视、积极推进作为我院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的创新工程,则应该成为我们开展一切工作的主要抓手。
二、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主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标识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以及十八大报告中所阐述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方略,以中华复兴为目标的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设计,已经清晰可见,而在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通过创新与整合,积极有效地推进当代中国文化理论话语体系的建构与拓展,以便更进一步地丰富和完备之,从而扭转和改变当前我国学界的文化批评和文化理论研究中过分依赖西方文化理论话语资源的局面。
三、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大众文化产业发展得非常快,但是其所面临的问题亦非常复杂,某种程度上来说并不比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轻松。从事文艺理论批评的人文学者,以及从事大众文化研究、大众文化批评的人文学者,要通过自己的理论思考和批评实践,对于大众文化、文化创意产业,尤其是影视产品的生成和传播过程中所出现的平庸化、泡沫化现象,以及大众文化产品中的世界观生产与传播的扭曲异化乃至空心化的现象,发出强劲有力的人文的声音,促进作为新型文化业态的我国大众电子媒介文化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要更好地承担起上述三个方面的职责,我认为,作为一个文艺理论批评工作者,确实需要在自己的思想深处 ,建立起一种基于充分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基础之上的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华文化复兴目标一致,能有效地传承、创新中华文学精神与风格的美学自觉、美学自信,并且可以充分浸渗在自己的学术理念、学术方法以及具体的学术实践之中。
五、作为“五位一体”之一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十八大报告中得到了空前的重视,这是与当前我国所处之社会阶段和发展情状相适应,以及为了因应这种阶段与情状的合乎逻辑的体现。但是,就学界而言,对于生态环境问题,一般地多是从经济、科技、社会治理等角度来看待和参与,人文方面的参与往往很弱,甚至处于缺席状况。虽然新世纪以来我国文艺理论批评领域兴起了关于生态美学、生态批评的研究,并且引起了文艺理论研究领域的关注,形成了新世纪以来文学理论批评的一个新的问题域,目前正处于努力扭转在理论、方法、学科方面单纯引进、移植西方话语的过程之中。但是,由于社会层面对于生态美学、生态批评的关注程度远远不够,以及新时期以来我国文艺理论界的生态美学、生态批评自身在理论和话语方面还存在着诸多在学理层面需要改进、提升之处,因此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生态美学、生态批评往往处于自话自说的境地,对现实的影响力很小,甚至没有。实际上,我们应该给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增加一个维度,即人文的维度。也就是说,生态问题既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科技问题、发展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人文的问题。我们应该将生态文明也看成是一种文化形态、文明形态,将新世纪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看成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有机构成部分之一;不可以仅仅从功利的层面,而是同时更应该上升到本体的高度来认识生态文明问题。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人文方面的参与。因为,如果把生态问题的人文视域遗忘或遮蔽了,单从经济、科技的角度来看问题,仅以数学模型来算账,我们就可能逃不出“先污染、后治理”这一发展魔咒。近年来的生态美学和生态批评研究,往往陷入生态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观念二元对立的话语抗衡之中,如果学科发展总是处于这样的状态,是无法有效地介入到现实的生态文明建设中来的。因此,我们需要跳出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和话语模式,将目光更多地投射于两者的互文性或间性方面,通过对于生态文明的人文价值诠释,以及生态美学理论批评话语的建构,以期在生态文明的人文规范、生态文明教育等等方面产生“经世致用”的现实影响。我们相信,在对十八大报告关于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进行深刻领会、融会贯通的前提下,通过强化对于当前我国生态现实的人文关注力度,强化研究中的问题意识、理论建构和话语传播力度,以及把中国传统生态智慧、西方现当代生态批评理论、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相互打通,并且作出创造性的转化,新世纪中国的生态美学、生态批评会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成为一种重要的人文话语力量,从而有力地支持、驱动、规范正处于强劲的中华民族复兴过程中的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总之,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那么,如果增强这一血脉自身的造血功能,如何使这一家园更加美丽、温馨,便是我们每一个人文学者需要担当的职责所在,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文学者付出自己的“实干”。
作者:党圣元